返回第一千零三十四章:新年第一朝(2 / 3)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不同,但是却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产抄没……

    目光在某户部尚书身上一扫,众人不由响起了最近京中的另一桩流言。

    果不其然,听着底下刑部的禀奏,天子随后也将手中的奏疏搁下,随后玉音响起,道。

    「照准,并户部所请,此次所审官员家产抄没后,暂归国库调用,以备不时之需。」

    唰唰唰……噟

    天子说完之后,殿中所有的目光齐齐的飘向户部沈尚书身上,这让这位大司徒的脸色忍不住有些尴尬。

    这陛下怎么还记仇的说……

    老脸一红,沈翼苦着一张脸,但还是老老实实的上前,道。

    「谢陛***恤。」

    「臣启奏陛下,年前户部承陛下旨意,厘清国库及各地常平仓,府库存粮,臣现已查明,京仓今有粮食米麦一千四百四十二万石,通州仓……」

    得,看来这一向厚脸皮的沈尚书,也有些挂不住了,这明显是在转移话题。

    所幸的是,天子也没有继续在这件事情上纠缠,平静的听完了户部的汇报,吩咐道。噟

    「农乃国本,若遇灾年,粮食便是百姓性命,户部当继续督促各府,县屯粮,将各地常平仓填至八成满以上,吏部?」

    「臣在。」

    王文跟着上前一步,俯首聆训。

    于是,天子继续道:「此番大计,将常平仓是否填满,作为考评之一,自今岁四月起,都察院遣各道巡查御史查看常平仓,粮食不满八成者,一律不得予上等考评。」

    这番话一出,顿时在殿上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关于大计,京城当中早已经是流言纷飞,除了所有人最关注的,刑部即将参与其中外,另一条就是关于常平仓的流言。

    不过,这条流言被传出来的时候,大多数的朝臣,都对此嗤之以鼻,觉得实在太过荒谬。噟

    要知道,吏部考评官员,自有一套详细且繁复的规制,当地的刑案,民风,税赋,文教,治安等等,各个方面都会被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除了这些,官员本身的德行,廉洁,上官的评价,也属于标准之一。

    种种复杂的标准,最终会给出一个相对适中的考评,这套标准,是吏部经过多次的更定,参考了历朝的标准,最终确定下来的,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怎么可能如今突然增加这么

    一条?

    要知道,这朝中有不少官员,都是有地方经历的,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如果单是要填满常平仓,那么,可用的手段多了去了。

    最简单的,动用库银购粮,复杂些的,找相熟的乡绅借粮,再不然,罚没,加征苛捐杂税,只要想做,容易的很。

    但问题是,所有的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粮食的手段,最终都会转嫁到百姓的身上,成为苛政,若是有些地方官员打着朝廷的旗号胡作非为,说不定还可能会激起民变。

    而且,大量的粮食被囤积在常平仓中,如何保存下去,也是一个难题,陈粮多了,若不想白白浪费掉,就只能平价出粜。

    这些问题,都是稍稍一想,便能够想到的,所以各种流言当中,朝臣们最不信的,就是这一条。噟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真的?

    议论了一阵,最终,到底是有几个御史站出来,将这其中的「利弊」说了出来。

    但是,面对底下大臣的异议,天子的态度却很坚定,道。

    「此事朕已决定,不必多言,常平仓之制,本是官员分内之事,仓禀不实,本就有过,若因此诏而苛捐百姓,说明此地官员本就未能尽忠职守。」

    「朕会命都察院详加察查,是否有此类之事,同样也作为吏部考评的参考,若有严重者,请旨后可交由刑部详查。」

    得,非但没劝住,反倒连带着刑部即将参与大计的消息,也给侧面印证了出来。

    天子登基了这么久,朝臣们也算渐渐摸清了天子的性格脾气,事情没定下来之前,无论如何商讨议论,天子都是能听得进去的,可但凡要是天子已经有所决断,那么再想更改,可算得上是难比登天。噟

    也罢,说到底,大计考核的是地方官员,也不是他们,天子既然要任性,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等以后真的出现问题了,再用事实来劝谏天子了。

    于是,这件事情到此为止,接下来,终于是朝臣瞩目的兵部于尚书出面,启奏了关于这次出京整饬军屯的情况。

    「……臣奉圣旨出京,查各地私田共计八万四千七百顷,清丈被隐匿军田共计二十七万六千八百顷……」

    兵部的奏疏很长,但是很枯燥,大篇大篇的全都是数字和分布,而且,众臣细细听了过去,却发现始终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东西。

    现如今京中最关注的,无非就是于谦和宗藩亲王之间的对撞,于谦往十王府致歉之后,很多人都在猜测,这位于少保如此受辱,必定会想办法在朝堂上讨回来。

    那么很显然,军屯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