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旧事新说(2 / 3)  皇兄何故造反?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以上了。

    这种级别的官员,能够平平安安的致仕,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除此之外,最后一种比较稳定的方式,就是在吏部的京察或者大计当中,获得上等的考评,作为加恩,朝廷也会封赠诰命。

    不管是哪一条途径,总归下来就一句话,诰命是皇恩的体现。

    可王竑这回,这算是哪门子的功劳,能得此皇恩呢?

    接了旨意之后,俞士悦和张敏二人对视一眼,随后,俞士悦上前问道。

    “怀恩公公放心,旨意稍后便拟好送宫中用印,不过……”

    话至此处,俞士悦的话头停了停,似乎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见此状况,怀恩便明白了他想问什么,脸上浮起一丝笑容,怀恩又道。

    “好教诸位知道,刚刚皇后娘娘下了懿旨,赐了这位李淑人珍珠十斛,翠玉头面一套,过几日宫宴,还要召李淑人进宫谢恩。”

    皇后娘娘?

    这话一出,不仅没有解开他们的疑惑,反而让他们的疑惑更多了,不过,怀恩却并不继续多说,笑着拱了拱手,便告辞回宫。

    待得送走了怀恩,俞士悦和张敏回到公房当中,看着面前的奏疏,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说,没有这道旨意的话,他们肯定是立刻进宫,否了这个提议便是,可如今有了这道旨意,却不知道,如今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于是,二人默契的将奏疏先放下,随后便打发人,去宫里探听消息。

    没过多久,便有人来回报详情,俞士悦也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天子在武英殿议事之后,盛怒之下,去了坤宁宫中,随后,皇后娘娘问起天子因何动怒,天子便将王竑所言说了一遍,还说了一句……

    “此辈匹夫,借朕邀名尔,若非朝廷优容言路,定将其下狱问罪!”

    听了这话,皇后娘娘却没有顺着天子,而是起身叩拜,道。

    “有此良臣,社稷之福也,陛下何以动怒?”

    随后,天子平息了怒火,明白自己不该动怒,于是,皇后便建议天子,应当封赏王竑,以彰言路,这才有了他们面前的这道旨意。

    啊这……

    俞士悦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在张敏的公房当中,发愁陈镒的奏疏该怎么票拟。

    听完了底下人的禀报,他们二人的脸色,却有些精彩。

    不管是俞士悦还是张敏,都是博览群书之辈,所以,对于很多的典故自然是信手拈来。

    别的不说,这个故事,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呢?

    “首辅大人,这……”

    俞士悦苦笑一声,抬头看着张敏,却见对面和他的表情简直一模一样。

    这可不就是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的翻版吗?

    咋的,又在大明朝重演了?

    “既是如此,这份奏疏事关重大,不若,奏请陛下,下朝议如何?”

    看着手里的奏疏,张敏沉吟片刻,谨慎的开口道。

    俞士悦思索了一下,也点了点头。

    应该说,为了这点事情下朝议,压根就是小题大做,毕竟,都察院现在又不是没有掌事官,就这么一份举荐的奏疏,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批了就算了,哪还用的上下朝议。

    但是,这两位内阁大臣,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种方式,原因便是,现在天子的心思,着实是有些太过难以捉摸了。

    这道圣旨,看似是在褒奖王竑,可是,朝堂之上的事,很多时候,可不能只看表面,比如说……

    回到自己的公房,俞士悦又将刚刚那个前来禀报的中书舍人叫过来,细细盘问了一遍。

    当然,重点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这种后宫之事,这么短的时间,他们是怎么打探到的。

    得出的结果也很简单……

    “回次辅大人,皇后娘娘派了很多人去王大人府中赐礼,有几个出宫的宫女,出宫时将这般情景说了出来,如今,宫中已经有不少人都知道了。”

    这话一出,俞士悦的神色顿时变了变,挥手将那中书舍人打发下去,他的眉头却皱了起来。

    如此看来的话,天子是有意如此,至于目的,恐怕是要鼓励言路,却又碍于情面,不好放下身段亲自出面,所以效仿了唐太宗故事。

    不过,虽然说这个解释颇为合理,但是,俞士悦却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与此同时,这个疑问也同样出现在了坤宁宫中。

    “禀皇爷,消息已经散出去了,想来,如今内阁已经得到消息了,过上两日,只怕朝中也会传开,奴婢回来时,几位老大人一直想问皇爷为何要下这道旨,奴婢按您的吩咐,只说是皇后娘娘劝了,并没有多说其他的。”

    听到怀恩的回报,朱祁钰满意的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见此状况,一旁的汪氏却忍不住问道。

    “陛下,臣妾也不明白,您要赏这位王大人,赏便是了,为何要说是臣妾劝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