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五章 兄弟阋墙,罪该赐死(2 / 3)  公子世无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惊才绝艳之辈。”

    只说天赋,不谈为人。

    明明听出了首辅大人避重就轻的意思,蒋之冲居然不打算就此止住话头,叹声道:“修行天赋超凡脱俗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好观星楼主又是另一回事,杨公啊,蒋某不是想问这些。”

    杨之清眯了眯眼睛,反问道:“哦?大学士的意思,是说陈无双做不好这个观星楼主?”

    蒋之冲摇摇头,哂笑一声,“杨公误会了。问这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是因为蒋某有一个相交多年的挚友,不止一次写信来夸赞他,上次陈无双请旨赴凉州时,蒋某在保和殿上看过他几眼。不瞒杨公,蒋某早年负笈求学,曾在燕州遇见过一个胸怀经世济国之才却无意入仕的落魄书生,跟他学了几手粗浅看相的本事,依我看,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这位被称为“紫衣榆树”的大学士,最后一句话声音极轻,却让杨之清脸色大变。

    一千三百余年前,还在江湖中终日游荡的太祖皇帝李向,曾写下过一首直抒胸臆的七言诗,后来起兵逐鹿,这首诗文也就随着他兵锋所指,遍传一十四州,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就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杨之清深深看了他良久,蒋之冲泰然自若,面不改色。

    “大学士那位写信赞誉陈无双的故友,是何许人也?”

    蒋之冲淡然轻笑,摆摆手道:“杨公若是有缘与他见面,亲自屈尊问他,他定然会诚惶诚恐,说区区贱名不值一提。恕杨某卖个关子,兴许过一阵子他会来京都一趟,到时候杨公自然就能知道他是什么人。”

    为官者行事,大都讲究适可而止的分寸,听他不愿意把话说明白,杨之清也就不再追问。

    礼部尚书王盛怀曾是先帝时高中状元的人物,向来以才思敏捷、有十步成诗之能享誉士林,何况景祯殡天、新皇登基的种种事宜都是他分内的职责,加上礼部孟老尚书从旁协助,不多时就草拟出一应章程,整整三张宣纸上墨迹未干,就捧在杨之清面前,请首辅大学士过目。

    杨之清大略扫了一遍,见他只在三处留了空白。

    一处是景祯皇帝的庙号,一处是景祯皇帝的谥号,最后一处,则是新皇登基之后的年号。

    杨之清起身在朝天殿中缓缓踱步,百无聊赖的卫成靖默默数着他的步子,二十四步之后,杨之清终于清了清嗓子,开口道:“诸公,前阵子蒙陛下厚爱,召老夫入宫议事,曾有一事托付。”

    顿了一顿,杨之清慨然叹息,“陛下,想谥一个景字。”

    “既然是父皇遗愿,此事不必多议,本宫准杨公所请。”

    人还没到,太子殿下的声音倒先传进朝天殿。

    众人顿时面色凛然,恭谨肃立,齐声道:“臣等,恭迎太子殿下。”

    此时的李敬辉,实在难以用悲切神情压抑住志得意满的欣喜,只好尽量让自己脸上不露出笑意,由不知何时入宫的萧静岚随行,踏进这座他并不陌生的朝天殿,挨着看过低头拱手行礼的众臣,慢慢走到那张御案之后,伸手拂过桌面,深吸一口气,落座于龙椅。

    礼部尚书王盛怀率先出列,捧着那三张写满工整字迹的宣纸,送到御案之前,“微臣已照殿下吩咐,草拟了先帝大丧与殿下登基的一应章程,循旧制,首辅大人已过目,再得殿下首肯,臣就令礼部选定日子。”

    殿中没有内廷宦官,萧静岚上前接过宣纸,呈在御案上。

    李敬辉从头至尾仔仔细细看过一遍,长出一口气,道:“父皇谥号可定景字,庙号还得烦劳诸位爱卿议定,至于本宫登基之后用的年号先不急,总要明年正月初一再宣告天下改元,日子还长,宫里宫外千头万绪,且放一放再议吧。”

    王盛怀低头称是。

    越明年再改元,也是对景祯皇帝的尊重,大周从来称颂孝道仁举,既然太子主动提出来,一众肱股也乐得在这件事上,先赢得太子好感。

    太子放下手里的宣纸,“首辅杨卿无异议的话,将礼部王卿拟定的章程传阅朝堂及内廷,诸卿各司其职照着办就是了。本宫要议的,不是这两件事。”

    王盛怀退回列中,站在吏部、户部两位尚书之后,兵部卫成靖之前。

    杨之清早料到会是这种局面,低垂眼帘,等着卫成靖出列先说宁王无旨回京的事情。

    卫成靖刚跨出一步,没等开口就听见御案后面的太子殿下出声,“卫卿,议事之前,本宫想先跟你讨要一个人。”

    卫成靖错愕一愣,旋即立刻就将眼神投向代替平公公站在御阶一侧的萧静岚,拱手道:“但凭殿下吩咐。”

    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还是让父皇刚刚亡故的太子忍不住露出笑容,“父皇在世时,就多次称赞过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萧静岚,说他允文允武,得此沧海遗珠是我朝一大幸事。本宫来朝天殿之前,已令龙吟营入宫换防,有意擢升萧卿为龙吟营从四品营官,卫卿可舍得?”

    大周王朝,除北境边军以万人为一营之外,各州驻军几乎都是以五千人为一营,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