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5章:杜甫,千古……(求订阅)(2 / 3)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可以说。

    这首诗与《春望》一样,都是一首饱有无比爱国热情的爱国诗。

    但与春望不一样。

    春望当时处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即,整个国家一步步进入衰退,民不聊生。

    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国家开始走向正常,回归到和平。

    所以杜甫听到这一个消息,第一个反应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再看妻子的反应,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不赶紧收拾收拾,我们要回家了。

    是的。

    听到这样的消息。

    哪怕一生不得志,一生都没有啥高兴事儿的杜甫,这一次高兴的都有一些失态。

    所以这才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不管是大声的唱歌,还是纵情饮酒,都不足于表达杜甫的高兴之情。

    你能想象,这时的杜甫内心是多么的喜悦。

    而最后一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现代的一句话说,那就是,听到这个消息,我打飞的也要往家里赶啊。

    事实上。

    当时的杜甫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家。

    因为当时虽然有看到战争结束的苗头,但却还没有完全结束。

    所以杜甫也不敢轻意回家。

    但这首诗,却无比的表现出了作者爱国思乡之情。

    “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陈凡老师为什么称杜甫是诗圣了。”

    “陈凡老师不是说了吗,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那就是他的思想高度。”

    “是的,确实是思想高度。但,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下比较。比如,我们拿这首诗与孟郊登科后相比。当时孟郊考上进士,也是欣喜的发狂,然后他就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这仅仅表现的是他个人,而且这样的喜,才真正有一些放荡,有一些得意忘形。但是,杜甫这首诗里面,就算他高兴的再怎么得意忘形,我们内心也是极度的佩服。”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不比不知道。

    一比较。

    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诗圣是杜甫,而不是别人。

    ……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此前多方照顾杜甫的严武去世。杜甫又开始了飘泊,还好夔州都督与杜甫是旧识,他让杜甫帮官家看管一百倾的公田。这时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一些,然后杜甫也买了一些田,并买了一个四十亩的果园,还请了一些工人帮他做事。这个时候的杜甫生活比以前好了许多,所以创作热情也高了许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杜甫先后创出了四百多首诗作。”

    “只是可惜,虽然杜甫这时生活稍稍比原来好了,可是,杜甫的年龄已经50多岁。而且因为年轻的时候生活过得并不怎么样,所以身体也是一日不如一日。在他55岁的时候,某日他登高望远,创作了一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

    意思也很简单。

    前面四句写的是登高望远看到的风景。

    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可能是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看到却有不同的感受。

    原本这个风景其实还挺不错。

    可是在年老的杜甫眼里,就显得有一些孤寂,萧索。

    后四句,写的是杜甫自己。

    万里形容的是这一生。

    这一生怎么样呢?

    从东走到西,从北走到南,不断的飘泊不定,不断的作客人家。

    这里的作客可不是像我们现代人作客别人家一样。

    古时的作客,那完全是投奔别人,还得看别人眼色。

    更为悲剧的是,杜甫不是一两次作客,而是经常作客……经常投奔别人。

    这还不只。

    除了生活作客的窘迫之余,现在的身体也不怎么样了,经常生病。

    而且,人也老了,白发也长了起来。

    更为郁闷的是。

    因为生病,年老,连酒都不能喝了。

    那怎么办呢?

    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写一首诗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慨。

    “唉,杜甫这一生,当真是过得太惨了。”

    “嗯,好不容易生活过得好一些了,又身体不行了。”

    “也就只有最后的爱好,写写诗感慨感慨。”

    不少观众又是叹了一口气。

    当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