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1章:一鸣惊人,楚庄王……(求订阅)(3 / 4)  我,谱写中华上下五千年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利的事。因此上下和睦,都可以受到上天的赐福。夏桀昏乱,九鼎便迁到商朝。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周朝。有美德的时候,鼎小也是很重的;背离德行的时候,鼎大也是很轻的。周成王定鼎于郏之时曾经占卜,说周朝可以传三十代,历七百年。如今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的话让楚庄王意识到,虽然楚国现在很强大,但也不是无人可敌。这时的天下,前方有晋国,东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他们也都非常强大。考虑之后,楚庄王便退兵了。不过,虽然楚庄王退兵。但王孙满的一席话却是让楚庄王受益非浅。他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楚国历经400多年,但却一直得不到中原各国以及周天子的承认。为什么楚国实力很强,但也没有太多的诸侯国归顺他?

    正如王孙满的话一样,鼎之轻重,在德不在鼎。楚国实力虽强,但却不遵守周礼,也没有什么德行。不说对外动不动就灭国,就是国内为了国君之位,也是动不动弑君杀父。再有楚国国君擅自称王,这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如此无礼的楚国,他又如何能够得到中原各国的承认?”

    正如春秋五霸的说法一样。

    此前楚国太无礼了,哪怕楚国是天下第一,一众中原各国也不承认他。

    不只是他们不承认他,一众史官也不会记录下楚国的地位。

    哪怕就是孔子,一直以来都不称楚王为楚王,而是称楚王为楚子,或者说是楚人。

    “为此,退兵之后的楚庄王开始为楚国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与之同时,也让楚国贵族学习周礼。并且,还在周礼之上,继续与发展了楚国的特有的礼仪与文化。”

    一边说。

    身后大屏幕上一系列的出土的文物也被展现了出来。

    陈凡说道:“从这一些出土的文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些楚国出土的文物,他们继保留了周朝礼仪文化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他们楚人的特点。这让楚国文化渐渐繁荣起来,甚至后来还走在了春秋战国一系列国家的前例。例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们的楚辞便成为战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与之同时,楚庄王也重用一系列的贤臣。比如孙叔敖,孙叔敖原本出生于海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他小的时候非常穷,但孙叔敖却非常有气节。有一次,孙叔敖碰到一只两个头的蛇,于是孙叔敖就将这两头蛇给杀了,并埋了他。回家之后,孙叔敖哭着对自己的母亲说自己快要死了。母亲就问孙叔敖,好端端的怎么会死呢。孙叔敖于是就说,他看到了双头蛇了,又怕别人看见,于是就将双头蛇给杀死了。

    因为当时的传说,说是看到双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孙叔敖担心自己看到双头蛇,又怕别人看到,于是就将双头蛇给杀死。母亲听到孙叔敖述说,就说,对于那些善良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的。结果,孙叔敖看到双头蛇不但没有死。而且在长大之后,他还成为了楚国的令伊,也就是楚国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因为孙叔敖品行非常高洁,哪怕担当了楚国令伊之后,他仍然不改志气。而因为孙叔敖小的时候住在海边,所以他深刻的知道水患的害处。为此,孙叔敖为楚国修建了春秋时期,也是中华第一个水利工程【芍陂】。2600多年过去,芍陂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也正是因为修建了芍陂,这也使得楚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有一次,楚庄王攻打宋国,围攻了宋国9个月,楚国的粮草都还没有中断,如此实力令春秋一众诸侯国都是无比的恐惧。”

    一代雄主更有一代贤臣配合,天下霸主之位,那就不是难事了。

    此时的楚国,已经走上了他的巅峰之路。

    这会儿。

    陈凡所讲楚国任何一件事情,都让众人无为为之喝彩,叫好。

    但这还没有结束。

    陈凡说道:“在对内治理之外,对外,楚国继续北上。但与之此前不一样,在与王孙满的一翻对话之后,这也让楚庄王明白了楚国的缺陷。楚国要想称霸中原,靠武力是不够的,他还得靠礼仪,德行。就像齐国的齐桓公一样。齐国实力其实未必有那么强大,但他们却靠着自己的德行,礼仪,替周天子讨伐有罪之国。而楚庄王便下定了决心,他要效仿周天子的周礼,从而称霸春秋。说简单一点,那就是,我要按你们的规矩,然后打败你。”

    “楚庄王16年,楚庄王率军灭掉陈国。一般按此前楚国习惯,只要攻破了某个国家之后,他们便会在某个国家设县。但这时,楚庄王一反常态。他不但没有在陈国设县,反而还恢复了陈国的国土。楚庄王17年,楚国北伐郑国。楚军将郑国围困17天,郑国国君向楚庄王请罪,楚庄王便与郑国和解了。这一些做法,都得到了中原各个诸侯国的称赞,不少诸侯国也开始纷纷依附楚国。

    “但这还不够,因为在北方还有一个国家晋国阻档在楚国前面。要想称霸,那就必需打败晋国。这时楚庄王北进到了郑州北部,打算饮马黄河即班师回国。这时听说晋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本想撤兵,但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决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