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业搬迁(1 / 2)  大秦扶苏:开局起兵靖难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金根车上,扶苏看着写在竹纸上的三个字,哑然失笑。

    公元前209年,搞工业化,不愧是我……扶苏换了张纸,继续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记录下来。

    当然了,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想法,这些东西主要由拼音记录。

    在他从一个工科屌丝男成为帝国皇帝的这些天里,他越发觉得后世的思政课上,教授那没有感情,宛如机械合成的声音里,讲述的其实是‘帝王之术’!

    比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战争是政治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产物,政治矛盾的根源是经济矛盾’……

    毫不夸张的讲,单从理论上来说,这些碎片化的东西,足够吊打全世界九成五以上的封建君主了!

    比如此刻大秦对匈奴的战争,名义上是一支射向长城的骨箭,但根源却是匈奴人不信任秦国货币,而且不愿意放弃夺回盐田,并重新划定疆域的想法。

    毕竟在双方的谈判中,用于换取匈奴人出售羊毛获得的五铢钱的主要商品,正是从匈奴人手中夺取的盐田中捞取的食盐。

    而新划定的疆域,基本将匈奴人的活动范围控制在了漠北草原。

    整个大漠以南,阴山以北的,大片大片的温润、茂盛的草原,将作为双方的缓冲区……嗯,主要是让九原军收割牧草用的。

    而在谈判期间,典属国那帮家伙表现出的蛮横,让那几个出身蛮族的匈奴使者都自愧不如……

    如此这般,谈判崩了是很正常的。

    在扶苏看来,谈判崩了未必是件坏事,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敲打敲打匈奴人,给他们放放血,有利于保持他们和东胡人之间的平衡。

    真不是扶苏地域黑,而是这一时期的东胡人战斗力实在是不堪一提。

    战国七雄中,那个用来凑数的燕国,扩张领土的一大方式,主要就是暴打东胡,而后来的匈奴人,也几乎是摧枯拉朽一般的攻破了东胡,使之成为附庸。

    在扶苏用拼音复原着X本论的时候,金根车直入蓝田,而后在一队队精锐甲士的护卫下,进入守卫愈发森严的工业园。

    扶苏骑在马上,视线中是大群大群的工师正在指挥着新来的工人学习操作炼钢炉和其他工业设施。

    这个地方的示范作用已经初见成效了,最早的参与进来的匠人,以及部分机灵的隶臣已经通过考核,正式成为掌握全套流程的工师。

    所以在扶苏看来,这个示范区是时候做出拆分了。

    比如炼焦、炼钢等钢铁相关产业,可以迁移到泾水上游的云阳县,那里的农业基础很好,可以支持一个规模更大的工业区。

    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云阳是嬴阴嫚的封地,转移工业之后,可以给自家妹子稍微提高一些收入。

    而其他的相关工业,也一并迁移到关中其他县去。

    这是因为工业区每月报上来的账目中,运粮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发展工业,就需要大量的工人,而他们的日常所需,是无法通过在宿舍门前种点菜就可以解决的。

    这也是扶苏今天要来这里看看的一个原因。

    工业规模的扩大,将会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

    这样一来,关中地区不断滋生的人口,以及靠近水源且平坦的耕地不足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在扶苏看来,这是维持秦国现有的兵役制度的方法。

    按照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律,每户授田百亩,士伍籍出身的士兵每斩获一颗首级,可以受爵一级。

    既一百亩田,九亩宅基地,以及一名无爵的庶子协助耕田。

    当然了,黔首出身的士兵靠军功爵最多升到第四级不更。

    所以关中地区的戍卒,和后世隋唐时期的府兵一样,大多是脱产的职业士兵。

    也因此,秦灭六国的战争,大多是抽调关中地区的军队出关作战。

    战场之上,一群自小学习格斗技巧的职业士兵结阵而战,自然碾压很多由征召农夫构成的临时军队。

    但和隋唐之时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就崩溃了的府兵制不同,秦自商鞅变法以来,虽然可授予黔首的土地越来越少,但官府手中,依然保持着大量的土地。

    这主要是因为秦律中的降等袭爵制度。

    在商鞅定下的‘利出一孔’原则中,为了重新返回到父辈、祖辈的阶层,士伍籍的戍卒们只有上阵杀敌这一条路。

    这就是秦汉年间,中原王朝不断向外扩张的动力。

    而发展工业,则可以保持这种动力。

    后世某日不落帝国的发展史证明了,要想将源源不断产生的工业产品倾销出去,并获得大量低廉的原材料,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扶苏看来,利用工业化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将滋生的人口从土地上吸引过来,以此来缓和人地矛盾,维持大农场的存在,从而保持相当数量的脱产士兵。

    具体的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