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十三章 水滴(1 / 2)  无尽星途:失落文明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舰船当作探测器,其实是极为愚蠢的做法,最主要的便是燃料问题。

    必须制造出拥有长久续航的探测器。

    关于探测器的外形,阮林想到了地球时代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水滴。

    他也想把地球文明的探测器设计成此类模样。

    阮林也在随后查阅了水滴外形的图片以及具体描写,所有此类技术都已探明,最重要的还是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装置。

    在见识到了“原子”之后,水滴在它面前只能算得上小巫见大巫了。

    破解强相互作用力装置的方法极为简单:同物质相撞。

    水滴整体的设计仅花费了13天。

    它的大小与预想的差不多,长3.5米,头部浑圆,尾部极为尖锐,和小说中描写的无误,在强相互作用力装置开启后,它与所有舰船一样,外部呈现极为光滑的反射镜面,但看起来,依旧是纯黑色的。

    这种纯黑色显得它整体非常细腻,整体的确像“水滴”,更确切地来说,它就像一滴黑色石油。

    在大型舰船上无法看到这种细腻效果,因为水滴体积较小的缘故,强相互作用力装置能更好贴合在一起。

    但它不能像小说中那样,毫不减速地做出违反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锐角转向。

    小说中也没有提及水滴所使用的引擎以及驱动能源。

    它自然不能使用可控核聚变引擎驱动,它的作用仅仅是个探测器,没有其它补充燃料的手段,光是维持内部强相互作用力装置就极为不易。

    阮林决定采用“可控核聚变电池”当作备用驱动能源,氙当作燃料,并且采用早已成熟的“霍尔推进器”,这已经是性价比最高的推进器了。

    阮林为此设计了最大功率为420千瓦,最大推力为18.4N的单通道霍尔推力器。

    虽然这点推力看起来有点想笑,拎起一瓶500ml矿泉水就需要5N的力,但经过日积月累,水滴获得的加速度是极为可观的。

    根据相对计算,在水滴飞行1000小时后,速度将会达到80km/s,在10万小时后,速度会达到800km/s。

    推进方式也经过了阮林改进,预计不间断飞行1年只会消耗10公⽄氙,一吨氙气就能让水滴飞行100年,这也是其它引擎都做不到的。

    水滴的总重量为5.7吨,其中4吨为内部存储的氙气,也就是说,不考虑其它耗能的情况下,水滴内部的氙气足够它使用400年了,可控核聚变电池就更不用提了。

    在其内部还加装了一个量子通信设备以及物体探测器,只要失去了信号联系或者发送了异常物体信号,地球文明必须舍弃一切,马上跑路。

    在它最光辉的时刻,飞行速度会接近光速的10%。

    阮林决定同时发射100个水滴,彗星级驱逐舰会先携带它们飞出格利泽667C,随后便是它们自己的舞台了。

    “不得不佩服人类的脑洞!科幻小说中的事物成真的案例,真不算少数了!”

    “小说只是人类脑海中的构想,不管其中所描绘的东西在现实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只要他的确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东西就可以是真的存在。”

    ”不仅是卡文迪什,包括戈德温、培根等等其他人,很多他们当初所想象的事情如今都成为了现实。他们的想象并不一定是在实证发现之前,就算还未得到实验和逻辑验证,他们的想象也是喜悦和奇迹的诗歌。”

    阮林自嘲地笑了笑:“人类关于这方面的脑洞,可能也是其他文明无法比肩的吧!”

    在水滴探测器发送出去后,阮林直接放弃了“恒星系防御阵线”的想法。

    阮林也在随后进行了一场搬家行动,他把泰坦号、光子号、量子号的短距离跃迁引擎移植到了三艘恒星级战列舰上。

    两台光量计算机以及自己的人类躯体,也搬迁至了地球号中。

    只要这三艘舰船不灭亡,地球文明就有从头再来的资本。

    阮林也转移了生产方向:主要生产流星级、彗星级驱逐舰,次要生产目标为行星级巡洋舰、战列舰。

    恒星级战列舰大规模量产还是不太现实,必须发挥自己身为无限增殖文明的强大生产力和意志统一,以铺天盖地的数量取得压倒性胜利。

    最后的300年,阮林计划再生产7艘恒星级战列舰。

    在这之前,是时候让wit进行一次舰队统计报告了。

    “wit,各型舰船的数量是多少?”

    wit回复道:“阮博士,现在是我们抵达格利泽667C的344年,依靠着三颗行星的资源以及无数的太空电梯,流星级驱逐舰共有620万艘,彗星级驱逐舰共计92万艘,行星级巡洋舰及以上规格的舰船,因为占用的太空电梯较多,所以数量会有大幅减少。

    行星级巡洋舰共计1万艘,相当于12天制造一艘,相比较之前的制造速度,已经是质的飞跃。

    行星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