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一章 粮长制度(2 / 2)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明初之所以建立粮长制度。

    第一,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是严惩,剪除了恃功仗势的功臣宿将,株连极广,当官风险极大。

    故而乡党自好之士,多不应征朝廷的招引。

    所以朱元璋开始提拔对他忠实的大地主进入朝廷。

    第二,是金元以来,主持政令的官和办理事务的吏,区分不是很严格。

    官多是由吏升任,故而有人言金元是以吏治国,明初继承这种思想,并没有转换过来。

    明初的粮长往往有着擢用为官的晋升渠道。

    随着大明官吏任用法确立后,粮长很少有做官的机会,待到一条鞭,赋役改为征银子。

    官收官解办法又复流行,粮长的地位退到吏以下。

    这就是说,粮长进入官场的大门已经被彻底堵住,诱惑性不复存在。

    然后从发财的角度看,粮长只有从征收税粮的过程中“上下其手”捞油水。

    此事直到宣德年间才搞大了。

    粮长运用所掌握的巨额税粮来作为资本经商牟利,或者购买土地。

    但是风险也不小,大多捞几笔就洗手不干。

    粮长制度建立了数十年时间,许多粮长之家已经上升为仕宦世家,且往往是官僚、地主、商人于一体。

    这些人就不愿意再继续做粮长了,有失身份。

    另外一小部分粮长,则是仕宦不成,经商不利,亏空公款破产,沦为贫穷小户。

    然后粮长一职就由大户转为中户,再转为下户来担任。

    结果就是明朝的租税更难收齐,粮长制度,除了腐蚀破坏作用,便什么都不剩了。

    贺今朝抬了抬眼皮子,看着百姓们劳碌的场景:“待到交粮之后,另做打算。”

    7017k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