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五十一章崇祯下头男(一万二求月票)(2 / 3)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被清军攻破,方光琛大骂清国亲王,与他两个儿子被凌迟处死,九个儿子死了八个,剩下一个一直被康熙通缉。

    可此时方一藻却是主和一派,并且希望朝廷以隆庆年间俺答封供的故事,达到议和。

    但是廷臣都晓得了此事幕后的策划者是杨嗣昌,方一藻的说辞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

    什么他娘的锤匪贺今朝要占据整个四川的事情,先放一放。

    与大明的面子相比较,根本就不重要!

    四川爱咋咋收尾,反正该背锅的人已经派去锦衣卫了,然后再让陈之奇担任四川巡抚就地处置,就可以了。

    但大明与清狗鞑子议和这件事,咱大明的官,从这跳下去,撞在柱子上死谏,也绝不能答应!

    就算是权宜之计,咱也丢不起这个脸。

    大明的脸面最重要,我等当官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大明的脸!

    要是这张引以为傲的脸都没了,咱们与那关外的狗鞑子、作乱的宵小流寇有什么区别?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都没了,那还活个屁啊!

    当然这是文官们的需要大明脸面的时候,他们要极力维护。

    当他们不需要维护大明脸面以及良心的时候,背地里早就不知道往自家搂了多少好处!

    现在别看大明内忧外患的,可就得要这个脸!

    就连杨嗣昌的老手下,兵部郎中连上两道奏疏抨击他。

    极力主战,反对议和!

    我大明绝不可能议和。

    打!

    就跟清狗死磕到底!

    你问我怎么跟清狗打?

    有什么解决办法?

    那你算是问错人了,我不管那个!

    我只负责维护大明的脸面,其余的不知道。

    崇祯对于这些“名声”、“脸面”之类的极为看重。

    所以现在群情激奋之下,他又有些摇摆不定,说什么朕从来没有说过与狗鞑子议和之事。

    杨嗣昌自然不惧与人对线,他本就是聪慧之人,熟读各种书籍,引经据典,可不比这些人差。

    “陛下,中原群盗不平,御边终无良策,而御边于藩篱之外,虽款尤为胜算。

    御之于门庭之内,即使百战百胜,尽数危机。

    今日言战言守者满庭皆是,谁敢负责?

    真到了清军叩边的那个时候,怕是满庭之人早就闭嘴退避了。”

    为了加强崇祯的信心,杨嗣昌又给举了例子:

    “前年清军进入内地,锤匪在侧掳掠,那个时候焦劳者唯有陛下,死者只有张凤翼。

    边锋深入,生灵涂炭,大家都冷眼旁观,谁敢像今日这般勇勐之人,站出来我瞧瞧?”

    对于杨嗣昌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众人纷纷甩衣袖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时候他们就选择不要脸了,只要我不搭理你,我就还有脸。

    所以在大明官员的思维上,脸面这个东西是薛定谔的。

    “如果朝廷每策划一事,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那还能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杨嗣昌环顾四周,皆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

    尽管杨嗣昌所提的都是现实问题,可朝臣们依旧不买账。

    别以为你伶牙俐齿说的好,可就算说破大天去,你也别想做出有损我大明脸面的事!

    议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清军没有破坏边墙,进入大明境内掳掠的时候,他们都是铁血主战派。

    可一旦清军真的来了,他们又变成了鹌鹑逃避派。

    灵活的道德底线已经脸面话术,被灵活的他们所掌握。

    崇祯倒是对杨嗣昌的解释很满意。

    所以当他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等人一起进入内阁时,反对的浪潮是一声高过一声。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声名显赫的儒臣、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的反对。

    表面上他反对杨嗣昌“夺情”(有丧事在身,得守孝三年,杨鹤的继妻亡),不应入阁。

    其实就是反对他的议和主张,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对于外族竟然如此软弱。

    那我大明岂不是会成为下一个宋朝,进而发展成为南宋,与清狗划江而治?

    这种丧权辱国的事,决不允许在大明发生。

    黄道周弹劾杨嗣昌从抨击夺情入阁,到他并非是人才。

    从他任职二年来宣扬十张网的计策,至今也没有成效,贺今朝的实力越来越强。

    足以见识他的才智一般,这种人如何能担任大明的兵部尚书?

    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能成,成必不可久。

    就算建虏接受了款待,宁锦遵蓟宣大之师,哪一个可以裁撤?

    款待建虏之后,便可撤兵西北讨伐锤匪,当真是没脑子的办法。

    两派的对立剑拔弩张,甚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