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六十章掣肘(求月票)(2 / 3)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若是早早有了议和之事,清军也不会在这个档口入关。

    这不仅仅错失了围剿锤匪贺今朝的机会,也给了投降张献忠更小的压力,至于李自成简直就是绝处逢生。

    】

    崇祯过一会儿才回应:“朝廷从来没有说过要议和之事,这都是外面的人胡乱猜测议论。”

    卢象升又向崇祯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崇祯表示满清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崇祯话头一转接着对他嘱咐道:“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他提醒卢象升在对建奴作战时不要想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毕竟别看卢象升长得一副文弱样子,可打起仗来真的不要命。

    整个文官体系当中,全天下也就他这么一号人。

    崇祯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自是要求主战,满座沉默。

    无人接茬,倒是被皇帝派来的人捧场。

    司礼太监曹化淳对着众人道:“毕竟卢督师说了算!”

    杨嗣昌与高起潜二人都是坚定的主和派,目前而言,朝廷哪有什么像样的军队可以与清军血拼到底的?

    纵然是吴国俊他在几万清军面前,手底下的几千人也得麻爪。

    卢象升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在座的各位显然打定主意,到时候就看着卢象升表演。

    他不是义正言辞,一点都不能妥协吗?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他,还给了兵部尚书的头衔,指定能够大杀四方,最好把带头的多尔衮给擒住。

    就像擒住高迎祥一样,咱大明好歹也擒获过莽古尔泰,他要是活着在大清怎么也是个亲王的爵位。

    卢象升的一身正气,并没有唤醒众人随他抗击清军,反倒都等着看他战败呢。

    崇祯咬了咬牙又从内帑拿钱犒师。

    卢象升十分感动,表示必将报答陛下。

    他出城到昌平领兵,杨嗣昌前去送他,临别屏退左右,告戒卢象升稳住别浪。

    卢象升躬身,然后才穿着一身麻衣走。

    杨嗣昌站在原地,望着打马而去的卢象升,无论是眼睛还是心中都十分沉重。

    一般抬棺出战的将军,差不多都得死。

    那卢象升穿着麻衣之类的,会不会也把他自己给送走啊?

    无论如何,征战必然是大事,出征前都会讨个吉利。

    “杨尚书为何叹息?”

    “不可说,不可说啊。”杨嗣昌又对着高起潜道:“还望太监能够好好协助卢象升。”

    “哈哈哈。”

    高起潜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自是与杨嗣昌站在一起的,那卢象升主战派,指定跟咱们一样。

    像卢象升这种头脑发热一根筋的人,他们是活不长久的,还容易牵连一大批人。

    按照大明的形势,哪有余力左右两线开战呐?

    贺今朝都占据了三省之地,他下一步是不是要占据湖广,还是兵出山西,直扑宣大。

    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作为宣大的监军,高起潜早就想要离开这个危险的地界。

    实在是外有锤匪、蒙古人、清军的威胁,内有山西巡抚许鼎臣自成一派,根本就不带搭理你的。

    这让高起潜既没有面子,又十分的担忧。

    朝廷若是早些与大清议和,也就没有高起潜担忧这些事了。

    那个瞎子作为大明的使者前去与皇太极议和,完全就是高起潜示意的,此事若成,他也有大功劳。

    谁不愿意去司礼监待着,皇帝身边,那陛下指定能够记住你。

    高起潜表示他知道了,随即也打马走了。

    杨嗣昌再次长叹一口气:“但愿他是真的懂了。”

    卢象升到了昌平后,崇祯又派人赐给卢象升银币、御马等物,勉励他奋勇杀敌。

    这一次,崇祯可算是下了血本。

    毕竟清军一次一次的来,谁都遭不住,必须得给他们一些厉害的悄悄。

    卢象升感叹:“陛下果然全力支持主战,而杨嗣昌身为兵部尚书还想要议和,以至于迷惑陛下以抚议之咎怪于外廷。”

    针对于清军的“锋甚锐,不可阻挡”的态势,他决定要挑选精锐,乘着月明星稀,分思路突袭清军的营寨。

    采取出动出击的战术,命诸将各选三百精兵,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可是他接到驻通州的总监高起潜的信,信中阐述了一个事实:

    “只听说(李愬)雪夜袭蔡州,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

    道路遥远,恐怕清军早已移动。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仍是张皇失措。”

    高起潜以雪夜下蔡州的典故,讥讽卢象升从未有听过“月夜”去袭营。

    并且从中阻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