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二十八章不能让他赢(2 / 3)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分些,不急于速战,采取稳步推进之策,当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但情况正好相反,明朝的阁辅枢臣急忙调兵遣将,又匆匆忙忙令其出关,以速战速决为快。

    杨镐刚受命,他们就以“师久饷贵”为名,频频发红旗,日催镐进兵,极力督战。

    陈新甲也学的有模有样!

    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喜欢运动战和战役进攻的速决战。

    这是由于他们国家经济落后,财用不足,不能支持军队旷日持久的相持。栐

    另一原因是,清兵的特长是飞骑冲击,以箭失为主要武器。

    直到皇太极才大规模拥抱新科技(火炮)。

    速度战和运动战最能发挥它的优势。

    所以,明朝的决策者们力图速战速决正中满清的下怀,给其战胜明军创造了客观条件。

    当熊廷弼经略辽东时,沉痛地总结了抚、清和萨尔浒失败的教训:

    “令箭催而张帅(总兵张承荫,战死于抚顺附近)殒命,马上催而三路丧师,臣何敢复蹈前辙!”

    谁料二十三年后,明朝又“蹈前辙”,招致全军在松杏一带覆没。栐

    用兵打仗,一要兵齐,二要饷足,三要“候机缘”即掌握时机。

    三者具备,是胜利的基本条件。

    洪承畴率军援锦之初,曾与祖大寿相配合,采取以守为战的“持久之策”,把清军拖住,使其欲战不能,欲罢不能。

    待其粮饷不足,士兵将吏懈息之时,给予重重一击,则未必不会成功。

    至少可以肯定,明军也不至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从一开始,洪承畴想要持久战。

    他又提醒崇祯和兵部,大军集中一地,转输艰难,供不应求是很危险的。栐

    但洪承畴这些意见都未被采纳,诸如陈新甲、张若麒、马绍愉等一再重复以前所谓“师老财贵”的老调,不管主客观条件,一昧催洪等进战、速战。

    他们又说通崇祯下令“刻期进兵”,不许迁延。

    洪承畴只好先率六万人马至松山,其后继部队亦涌至松山,这十三万大军所需的粮食、马料怎能迅速运至松山?

    洪承畴只预备了三天的行粮,这就迫使他必须同清兵速战以决胜负,大有“灭此朝食”之慨。

    要不是贺今朝暗中派人用力帮他运输粮草,又安排人,洪承畴早就成了黄台吉的阶下囚了。

    而陈新甲想出来的应对主意,同萨尔浒朝廷兵部想出来的主意,并无太多分别,可以说是抄作业了。

    他偏偏还抄学渣的作业,妄图超过学霸。栐

    皇太极和他的谋臣看准了明军的致命弱点,采取围困断粮道,而回避决战的方针,一下子击中了明军的要害。

    明军被围,断了粮食供应,立即军心涣散,无斗志。

    连将领也为断粮而惊恐不安,逼迫他们闯围回宁远就食。

    严阵以待的清军趁机截杀,一夜之间,十余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造成与萨尔浒一样惨败的结果。

    明朝两次激战的失败,都犯了冒险主义、轻敌躁进的严重错误。

    从这方面来说,强大的明军遭到失败也是不奇怪。

    毕竟努尔哈赤也是明军的一员。栐

    而到了后期,满饷明军多是在皇太极麾下效命。

    杨镐分兵四路进攻,洪承畴合兵于松山决战,结果都是一样。

    实际上,他们共同的失误,是把明军都置于孤危之地,因而易于被对方歼灭。

    杨镐把全军分作四路,企图合围赫图阿拉。

    各路独自进行,彼此互不衔接,相距也比较远,如马林自开原一路,与南路刘铤自清河进兵,其间相距四、五百里。

    一旦某路有难,其它几路无法应援。事实正是这样。

    在杜松一路被围歼于萨尔浒时,其它几路却全然不知,等消息传到杨镐后,再往各路发布,这就为时已晚。栐

    努尔哈赤连续歼灭明两路,吓跑一路军后,居南路的刘铤竟然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还在直目继续深入。

    这就清楚地表明,兵分势弱,每路军都处于孤危境地。

    努尔哈赤以军事家的敏锐目光,一眼看穿了明军的这一致命弱点。

    他采取“凭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的作成方针,集中优势兵力专对付其中一路,然后各个击破,夺取了这场关系到后金存亡的重大战役的胜利。

    洪承畴“合兵”的最大弊病,是统十三万之众也是“注入孤危之地,首尾全无顾应。”

    皇太极观察明军的阵势,因而迅速作出决定,合清军据险断援,掘长壕,断粮道,立陷明兵于绝境。

    因为十余万大军环松山城而立营寨,它的注意力都放在松锦之间,时刻谋划解锦州之围,而忽略了它与后方杏山、塔山等城的联络,出现大漏洞。栐

    这就给皇太极切断粮道,围困援军提供了方便条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