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两淮盐商(2 / 3)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私盐。

    其引价最高不过五钱。

    即使加上打点上下官吏的支出,仍不及官盐价格的十分之四,于是一些投机商人转贩私盐。

    私盐成本低,获利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商人经商皆为谋求高额利润,获取更多财富。

    私盐获利高,不单是因为私盐的价格低于官盐。

    还因为私盐可以在工本、盐税、运输等方面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

    商人运送粮食到边境换取盐引,取得盐引后又需去盐场守支,继而押运食盐到指定市场销售,这一趟商业行为中运输费用极高,大大削减了利润空间。

    私盐交易中除去灶户私卖,多是官员偷运!

    他们通过漕船捎带、夹带、官盐船户自带等方式,将食盐运往市场卖给商人。

    由此商人便省去了高额的运输费用且保证运输安全。

    谁查当官的船?

    没让你沿途送礼,就算高抬贵手了。

    朱元章将盐场划分为六处。

    他规定商人必须在指定区域贩卖食盐,跨区贩售视为私盐,与贩卖私盐之罪同处。

    因此大明的私盐并不单纯指未经政府批准私自生产、运输的食盐,也包括取得守支食盐而没在指定区域贩卖的正盐。

    盐商支取食盐后还要跨区押运食盐到指定地区出售,有些地区路途遥远,盐商便就近出售以省去长途跋涉之资,使得正盐变私盐。

    为了防止灶户私自生产,出现私煎贩盐的可能,灶户们生产的劳动产品也不能独占,最终所有权和支配权归大明所有。

    到明代中期开中法渐衰,灶户负担的盐课越来越重,灶户生活水平下降,只能大量生产私盐。

    一些灶户不堪重课而脱逃。

    另一些灶户不得不冒险私煎贩盐。

    弘治实行盐课征银并允许商人自行购买余盐,私盐开始大量流入市场,彻底失去对盐业生产的控制权。

    以至于后期大明官府收不到多少盐税。

    反观南宋还靠着盐税一直在死撑着,就足以见到大明朝廷对于地方盐利根本就没握在手上。

    明初朱元章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规定皇族、公侯及官居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皆不许中盐贩卖。

    但后期权贵官宦背弃祖宗之法占据盐引,并将盐引卖给引目不足的商人坐收渔利。

    权贵占得盐引即意味着商人无引可换,他们不得不从权贵手中高价购买,这严重地压缩了商人的利益,一些商人便私下自买无税余盐。

    私盐价低易卖,周转期短且获利多。

    盐商们纷纷效彷,加剧了正盐堆积和私盐泛滥,勋戚官宦之家看到私盐厚利,也纷纷加入,致使盐法更为混乱。

    特别是后期宦官打着皇帝的名义大肆搞盐引,皇帝还能分点钱,但到了崇祯这里,他还真是分不到钱!

    “大帅。”宗灏再次拱手道:“两淮的食盐产量占据大明的一半,灶户以产盐为业,以卖盐为生。

    两淮盐政崩溃受到直接影响的就是他们,新课未交,赋税难完,无以为生,因而逃窜。

    或躲避临近州县,投托大户之家拥工。

    或前往别场,受雇于富灶盐也有。

    此等逃窜,总以三十场大约计算,当不下万数(即三分之一)。

    灶户们失去赖以生存的祖业,流亡各处,居无定所,食不饱腹,于是卖子鬻妻、自卖为奴。

    贫者求为厮役不可得的现象极为常见。

    遇天灾,饥荒遍野,淮北之民以树皮为食,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官吏、豪强的奢侈生活大家仆童,多至万指。

    除灶户外两淮地区以盐谋生的小商人也受到冲击,他们虽不及灶户贫苦却也受尽剥削,故而地方上“民变”层出不穷。

    其实我们这些盐商也会受到大明盐官和胥吏的剥削,将巨额的利润在捐输、急公济饷、左修河工、城工、灾赈等项下,报效朝廷。

    不顺从盐官的意旨,向朝廷报效,就会受到盐官和胥吏更多的额外勒索,以致破产。

    尤其是当朝廷假意拒收捐输款项时,我等盐商还要装出情恳意切,真心实意为朝廷报效的模样,请求赏受。

    大帅若是掌控盐利,还请谨记大明的教训为好。”

    贺今朝非常诧异,宗灏能说的如此全面,看样子对私盐的研究问题很深。

    尤其他家也算是扬州本土有名的大盐商。

    如此坦诚相待,一时间搞得贺今朝都怀疑宗灏这个人背叛了他自己的阶级!

    宗灏却是不害怕。

    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清楚。

    但是如何解决,那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出来的。

    宗灏也想要家族搞正规盐业,否则卖私盐,贺今朝指定会弄他家的,说不定扬州城门口上就挂着他全家的脑袋。

    武昌城、南京城锤匪的手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