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蒸汽火车(2 / 3)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脚下,威风扫地。

    针对这种情况,郑芝龙对贺今朝做了详细的汇报。

    等他正在日本征战的时候,得到了贺今朝的回复,同时也带来了几十个精通日文的吏员。

    大夏吏员们通过郑芝龙、商人的牵线搭桥,同下层武士联合在一起,发出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运动。

    反正德川幕府没钱给你们下发,还给他们效命做什么?

    不如来投靠大夏,重回富贵的生活。

    这不过是按照计划砍在武士阶级的第一刀罢了。

    待到朝鲜战事腾出手来,朝廷就能加大对日本的增兵。

    抓住的日本俘虏挑出一部分能打内战的,其余大部分都用船只运输到了辽东进行修路,光靠着擒获鞑清的俘虏,想要建设辽东,那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在辽东除了种土豆之外,还要种植花生以及新找到的抗寒水稻,以此来保证辽东能够得到有效的粮食作物产出。

    对于劳力的所缺,不得不通过航海路线抓过来许多奴隶。

    光靠着战俘,那严寒的天气,根本就不够用。

    否则就算海运运输粮食,到了辽东内部,损耗也极大。

    除了抢掠奴隶之外,还鼓励大夏百姓迁徙关外进行耕种的土地亩数,适当放开一些。

    就辽东那么大的地盘,实在是有些地广人稀,也不好奔着沙俄等方向作为有利的后勤保障支撑。

    海禁没有断绝,大航海带来的好处与坏处皆是明显的很。

    繁荣的地方越发繁荣,江南人口止不住的增多。

    反观西北等地区,小冰河的影响依旧没有消除,老秦人背井离乡多数当兵作战,渴望通过军功扬名立万。

    税收政策在江南得到极大的实行,不断的进行更新。

    相比之下,商人们更在意朝廷给他们颁发的牌匾,没有获得的想要获得,获得的想要继续蝉联。

    什么时候,朝廷能够商人的信用背书了?

    一些奢靡之风也很快暗中流行。

    大多数富人都选择包个花船,在海岸线沿边聚会搞黄色,以此来避开官府的搜查。

    尽管上有政策,但下有政策是从来不会消失的。

    没了明面上的青楼,倒是有暗娼,这种需求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变得更加隐秘起来。

    尽管也有商人为了少交税做了假账,这种事是无法禁绝的。

    一旦被查出来,今后就别想吃这行饭了,去辽东修路种土豆的人员一下子又增加了许多人。

    可以说辽东如今成了许多罪犯的流放之地,就是为了扩充那里的人口。

    江南一些城市每日运出来的垃圾,就极为震撼人心,从半夜到上午都运不完。

    大夏的城池在不均衡的发展,贺今朝也清楚的知道。

    尽管他在天津、辽东、山东等地修建了港口,可依旧无法惠及到更深处的内陆百姓。

    现在要不是贺今朝一直待在陪都北京,一旦迁移到南京,南北差距就会更大了。

    不过好在北方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发展“军方重工业”,南方除了造船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武器制造工厂。

    且当兵的也皆是西北地区当兵较多,南方纵然想要叛乱,那也是被吊打的局面。

    有钱归有钱,但没硬实力。

    贺今朝让内阁拿出许多银钱,对南北方等内陆进行建设。

    大城有大城的好。

    小城也不能过于落寞。

    总归是要有人生存的。

    中原各地还要源源不断的进行治理黄河,以免稍有大雨就要淹没四方,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现象。

    总体而言。

    贺今朝的政权当中有着充足的银钱,供他对各个地方进行拨钱改造。

    朝廷的银子始终堆积在地窖里算不得有钱。

    只有朝廷牵头进行建设,才能让钱花出去,经济流通起来。

    而不是百姓手中本就没有多少钱,还要敲出他们手中最后一个铜板,让他们为生活不断的奔波。

    纵然是偏远山区,也能有那么一两个可以识字的学校,就是对于上学的学生而言太少了。

    真正能扎根偏远地区的人也太少。

    几乎全都是给高额补贴,教上几年便换人。

    需要贺今朝批阅的奏折越来越多,但对于各个地方的变化也极为满意。

    等他坐上了试验上百次从北京到天津的蒸汽火车的时候,不免也有些感慨。

    尽管前面的火车头冒着大黑烟,耳边的轰隆声极大。

    甚至还不如战马狂奔跑的快,但总归整体路程的时间比战马跑的要快一些。

    这已经算是极大的成功了。

    对于稍微有些危险的山区,目前还没有人能如同詹天佑一般,设计出来那么好的铁路路线。

    但总归也在研究当中。

    京张、京沈的轨道也在尝试铺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