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零五章 文王四友,治臣十人!(1 / 2)  满级考古大师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白括...白括...”

    拿着陈翰翻译出来的铭文内容,李教授对照着自己翻译出来的版本,皱着眉头说道:“这里的白字,应该是通伯的。”

    “伯,长子也。”

    “在两周时期,给兄弟排序一般就是用伯仲叔季四字,伯是嫡长子,仲是老二。”

    “虽然说,并不清楚“伯仲叔季”这种排序方式是否能追朔到西周初年,但是这枚编钟是春秋末年铸造的。”

    “所以这里的“白”,在春秋人眼里,通“伯”字应该是没问题的。”

    陈翰认同的点点头。

    这个说法还是很合理的,“白”通“伯”的例子在其他铭文中也有不少。

    而且周代铭文也确实喜欢这么记载,“伯X”“仲X”之类的人名屡见不鲜。

    这里铭文里的“白括”,应该是名字叫做括的长子,并不是他的名字就叫伯括。

    这种铭文上记载的“名字”,并不是本人真名或者全名的情况,在夏商周时期都很常见。

    比如,商王们经常用天干地里的“甲乙丙丁”来取名,并不一定说明他们真的本名就叫天乙、太丁、太甲、武丁之类的。

    现在学术界有部分学者认为。

    这里的“甲乙丙丁”也许只是一种祭祀名,是这些帝王死后,后人给他们从天干里选择一个日子来当做祭祀日期,类似于宗周后来的庙号。

    因为商的祭祀文化很浓郁,不像周朝只祭祀几代祖先。

    这样就导致同时要祭祀的祖先太多了,为了避免混乱,就为这些先王们按照十天干来祭祀。

    比如成汤,记载的名字叫履,但是在甲骨文里却叫“大乙”,说明商人是在乙日祭司他的,而前面的“大”,也是核算日期的一种方法。

    大乙、帝乙、小乙、祖乙分别代表了每一月不同的乙日,这样就不会搞混了。

    纣王也是这样,他“纣”的谥号是周王室给的,人家自己可不叫自己纣王,他名为受,死后商人给他定下的祭祀日期是“辛”,所以他也叫帝辛。

    不过在商之前的夏,以及之后的周,名字里带天干的,可能就真的是名了。

    比如夏后胤甲、孔甲、履癸,以及后来的曾侯乙之类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夏朝的君主名字也有太康、少康,说明这里的胤甲、孔甲也只是名字。

    只有殷商,出土的甲骨文里,提到的王都是用天干来记载,所以学者才认为,这名字就是个祭祀名,非本名。

    而两周时期,例如“周公”“召公”,还有这个编钟上的“南公”,也都是一种尊名,不是真正的本名。

    “白括”,也只是形容“长子括”,而非真的就姓白名括。

    李教授这么一解释,陈翰立马就豁然开朗了。

    名字叫白括的人,确实不见于西周史料之中。

    但是,一开始陈翰是连蒙带猜的认为这个字是“括”字的。

    现在和李教授交谈了一下后,他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字。

    “李教授,您看这个“括”字,会不会不是“括”,而是“适”字啊?”陈翰有些兴奋的追问道。

    “你是说?”李教授眼睛一亮,一字一顿的说道:“南宫适!”

    李教授立马抓过铭文拓印,凑到眼前仔细分辨。

    “括”字的形成其实是比较晚的,之前并没有甲骨文、金文写法的出土。

    所以其他研究员拿着《金文编》并没有对照找到这个字的破译。

    陈翰和李教授这才在这尝试破解。

    现在陈翰提到了“适”字,立马也给了李教授灵感。

    他细细识别着铭文上的这个复杂大篆,喃喃自语道:

    “适,甲骨文由“帝“和“止“构成。”

    “

    止“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像人的脚趾形,隶书定为“止“、本义为脚。”

    “后来金文把“适“字下面的“止“改为“口“,战国文字在左侧加上了“彳”字旁。”

    “这个大篆有“帝”和“口”,也有“止”也有一个类似“彳”和“亻”的字形。”

    “但是却多了一个竹字头!”

    喃喃自语了一会,李教授才肯定道:“如果是伯适的话,一切都可以解释了!”

    “《论语·微子》曰: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翳。”

    “周初的八大士中,就有一位叫做伯适的人。”

    “而经过考究,伯适应当为南宫适!”

    ”据《史记》记载,南宫适是武王兴周灭纣时的贤臣,周武王灭商后,命南宫适拆掉纣王所建的鹿台,打开纣王的粮仓,以赈济贫弱奴隶。”

    “他与太颠、闳夭、散宜生同称为是文王四友,同时也是武王的治臣十人之一!”

    “而且他还是成王的辅国重臣之一!”

    “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召公、太史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