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八十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瑰宝(2 / 2)  满级考古大师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倒是给了孔建文他们非常多惊喜。

    首先,就是之前陈翰与李教授心心念念,没有发现的银器,终于是发现了。

    是一个银盒,出土于足箱之内。

    之所以说是惊喜。

    是因为,这个银盒的风格,并非传统的华夏金银器,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和特征!

    这是一个瓣纹银盒。

    所谓的“瓣纹”,简单地说,就是器身看起来像是一头剥了皮的山竹,或者没剥皮的释迦果。

    不大的盒子上,充满了一堆“一瓣一瓣”的纹片,看起来就好像是释迦果的表皮一样。

    这种瓣纹银盒,之前在一些汉代大墓中,也发现过。

    不但有银质的,也有铜质的。

    不过目前出土的瓣纹银盒,每个银盒上的数量都各不相同。

    例如,AH巢湖汉墓出土瓣纹银盒有17片。

    山东临淄汉墓出土瓣纹银盒有17片。

    江苏大云山汉墓出土瓣纹银盒有24片。

    而这个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瓣纹银盒,则有26片瓣纹。

    在学界内,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来自波斯的银器风格,而非华夏本土发展出来的器物。

    原因在于,此银盒与波斯生产的瓣纹银碗,外形特征上十分相似。

    而且,这种银盒只出现在了汉代的墓葬之中。

    并且这种瓣纹银盒,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样式。

    不像汉代的其他漆木器或者铜器,都有统一的样式,是成批制作而成的。

    瓣纹银盒上的瓣纹,不同出土银盒上,数量全都不同,这显然不是一个作坊生产的,只有可能是从其他地方零星流入的。

    最后,汉代之后,这种瓣纹银盒,就又迅速消失了,再没有实物出现。

    这说明,可能这种银盒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人,从遥远的中东地区带到汉帝国,并且卖给汉代高级贵族的。

    而南越王墓出现的这件瓣纹银盒,也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

    甚至南越王赵胡去世的时候,丝绸之路都还没畅通呢。

    虽然当时张骞已经凿通了西域,但是当时的西域还在匈奴的控制之中,张骞是偷偷摸摸,绕来绕去才抵达西域的。

    暂时,西域的商人还没办法与汉朝进行大规模的贸易。

    真正贸易通顺,差不多要到汉武帝晚年才开始,到汉宣帝的时候,丝绸之路才真正繁荣。

    也就是说,赵胡墓出现的瓣纹银盒,或许不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是通过海运的方式,从印度洋流入番禺的舶来物!

    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学术瑰宝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