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一章(2 / 3)  带着游戏面板穿越四合院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东瀛投降仅仅13天后,当时的东瀛政府命令通产省召集丰田、日产等,商讨东瀛工业再建问题。

    二战后,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丑国政府给予东瀛大量经济援助,其中一项就包括帮助东瀛本土汽车业发展。

    东瀛通过关税壁垒、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种种手段,1955年就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1950年6月打响的朝鲜半岛战争,丑国选择东瀛作为其重要的军备供应方,东瀛的到了34亿美元的订单,成为整个东瀛经济的救命稻草。

    五六十年代,是东瀛战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也是东瀛国内民用车市场彻底打开的时期。

    1955年9月,东瀛重新加入gatt,政府为本土车企争取到了10年的缓冲期,直到1965年10月,才彻底放开了东瀛市场对于进口汽车的准入壁垒。

    10年间,东瀛汽车制造业大力进行技术革命。日系车企在巴西、墨西哥、智利、南美等新兴市场投资建厂。整个60年代,日系车企完成了本土的彻底垄断,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海外布局。

    东瀛车企在全球中低端市场叱吒风云的同时,同时日系车并没有忽略高端市场,60年代末期,马自达公司研发出成熟的转子引擎,从而为日系车在赛车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

    70年代的石油危机重创了欧美车商,但是却让推崇小排量车,更加省油的东瀛汽车业从中受益,就此走出东瀛走上世界汽车的舞台。

    石油危机之后,大量丑国家庭难以承担高昂的油费,进而选择了东瀛汽车代替费油的美系车;

    而在欧洲注重节能减排之后,东瀛车又进一步抓住了欧洲市场,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

    70年代,东瀛汽车以低价、省油、可靠性好、市场适应力强全面进入国际市场。

    1980年,产量首次突破1 000万辆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日系车在欧美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开始遭到各国政府抵制,丑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先后出台法桉限制东瀛车进口,直到1994年,这一贸易限制才被废除。

    80年代,是日系车完成海外布局的时期。

    1983年日产在北美建厂;

    1984年丰田在北美建厂;

    三菱与克来斯勒合作;

    马自达与福特牵手;

    铃木与通用在加拿大联手;

    富士与五十铃抱团。

    1990年,东瀛汽车产量达到1 350万辆,至历史巅峰,东瀛终于成为丑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东瀛汽车大量出口导致日美汽车贸易磨擦,加之如日元升值等因素,让丑国决定对东瀛动手。

    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对日系车出口是一个打击。不过1987-1991是东瀛泡沫经济时期,国内汽车需求勐增。

    1991年,东瀛的经济泡沫被彻底刺破,日系车也陷入低迷期。

    1994年日系车年产量下滑至1050万台。

    不过东瀛汽车工业并没有就这样被击溃,日系车企开始大规模兼并重组,加大技术革新。

    这一时期的日系车开始确立三个特点:注重环保,强调安全,细分用户市场。日系车在东南亚地区有80%占有率。通过承诺为较落后国家提供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换取政策优惠,日系车在亚洲地区迅速扩张。

    张忠华不禁想起了未来东瀛汽车三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难免感慨,再想想国产的汽车不思进取的样子,不禁摇了摇头。

    别说东瀛和欧美的老牌汽车制造商,就算是韩国刚刚成立的现代汽车也是各种吊打国产汽车。

    六七十年代,炎夏老一辈的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卫星、火箭的的制造,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的任务。

    后来的科学家连个汽车发动机都找不出来,真是……

    集团在东瀛的事情告一段落,张忠华带着他庞大的安保团队上了飞机,随行的还有两支装满磁带的箱子,不过张忠华已经安排人提前进行了安检。

    说起来丑国的安检真的非标扯澹,该查的不查,不该查的往死里查,前世张忠华就看过新闻,丑国有机构对丑国机场的安检进行测试。

    最后的结果是,行李箱里两把满膛的突击步枪被带上飞机,根本没有人对行李箱进行自己的检查。

    而且还是不止一次的进行的测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

    “老板,咱们这次回丑国,您准备在丑国待多久时间?”

    张龙问道。

    “看情况吧,多则五六个月,少则一两个月。”

    张忠华说道。

    这次从东瀛到丑国,张忠华可是准备整出一个再次震惊计算机行业的一大新闻。

    不过难度也不小,如果没有ibm和一些大学还有计算机硬件生产商的支持,他编写的c语言再牛掰也要凉凉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