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争分夺秒扩大地盘(2 / 3)  四合院之闫家老大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纵队长,这是我们这次从太原收缴的武器清单,你看看。”说着张大彪从兜里拿出一个本子递给了李云龙。

    主要是他们这次收缴的武器装备实在有点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机器设备,日军在占领太原后为了解决后勤方面的压力,于是把太原兵工厂的很多设备都留了下来继续让工人们生产,这下好了,全部便宜了李云龙。

    虽然太原是一座大城,但距离李云龙的防区有些远,而周围还驻扎着晋绥军所以李云龙并没有想着占据太原,而是让张大彪把武器装备和机器设备都运了回来。

    李云龙拿着张大彪递过来的本子,一边看一边流口水。

    不错,这一趟还真没有白跑,光步枪就缴获了两万多支,除外之外还有一千多挺轻重机枪和两百多门火炮、三百多辆卡车,一百多辆日军小豆丁。

    机器设备的话,大多都是生产子弹、炮弹,和修理枪械的机器,像生产火炮枪械的设备大多都运到了东北。

    这样也不错,反正有总比没有强,只要这批设备投入生产,那么第一纵队就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在缴获了大量日军军械后,部队内已经不缺枪械了,缺的是像子弹炮弹这样的消耗品。

    之前八路军内的武器弹药补给,完全依靠缴获,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边区造。

    之前八路军被编入国民党的军队,老蒋除了前期,中后期从来没有给过一粒子弹和军饷。

    为抵制蒋的分裂政策,八路军的弹药十分紧缺,武器没有地方维修所以损坏严重。

    所以八路军挺进山西后便马上组建了许多的边区制造所,用于制造弹药和武器维修。

    边区制造所主要制造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等武器。尤其手榴弹生产的最多,超负荷生产时,日生产可达数万颗,它们基本满足了八路军的作战补给需求。

    手榴弹边区制造日生产可达数万颗,但都是一炸两片的劣质土制手榴弹,炸了之后只有两片弹片飞出,而日本的手雷则是一炸四十六片。

    边区制造所制造的地雷,由于制造时间长,原材料紧缺,容易被日军的老兵发现等原因,制造所经常制造一些石质地雷,因为它的工艺简单,杀伤力也不亚于铁地雷,制造成本也少。

    边区制造所制造的炸药包是真正的土制炸弹,其威力只比日本的山炮小一点,专门用于炸日本鬼子的坦克和炮楼。

    边区制造所有三不造,一不能造大炮,二不能造机枪,三不能造飞机坦克。

    阎锡山的太原军械制造所,可以造大炮和炮弹的。

    太行山边区兵工厂彷造德国79式步枪造出自己的54式步枪。

    晋冀豫根据地在生产五五式和八一式步枪之前,从1939年到40年间也生产改进的中正式。

    在北方打造枪很正常,不过精度和耐用性就成问题了,打个10几发子弹就不能用了。

    红军时期各根据地都想办法弄来机械造枪,在南昌、北京都有这方面的保存展览。

    至少当时确实有支步枪是取名源自朱老总。抗日时华东某镇自近代起以铁器闻名,后来更因造枪而引起各方重视。新四军缺轻机,枪正宗的zb26,就是被铁匠彷造出来。

    所以在得到这批设备后,李云龙完全能够建立起一所可以媲美边区制造所的武器修理厂。

    于是李云龙在看完,这批清单后,立马让赵刚开始动员老百姓修建厂房。

    而张大彪他们在回到驻地休息了一天后又被李云龙给派了出了,这次直接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但四面八方和中央军晋绥军抢夺地盘。

    这场因为日军投降而引起的行动维持了两个多月才结束,国共双方都你争我夺的拼命的扩大自己的占领区。期间难免的会发生摩擦甚至走火。

    李云龙的部队就遇到好几次,但基本上都是他的部队占便宜,有一次孙德胜去一座县城收缴日军装备,但去了之后日军的装备已经被晋绥军收缴了,于是孙德胜二话不说直接开抢,不仅收缴了日军的武器装备连着晋绥军的装备也一并收缴了。

    由于李云龙部队内有很多晋绥军的军服,所以有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遇到的是那支部队。

    所以李云龙部队在晋绥军和中央军中左右逢源,没少占便宜。

    而李云龙派去北平收缴鬼子装备的部队,也在张大彪完成任务的三天后传来消息。

    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波折,但最后还是完成了任务,不过这一次可是把老蒋给气的不轻。

    本来老蒋为了抢时间,于是找美军帮忙动用美军军舰直接把中央军运送到天井港口,为了就是第一时间去接受日军华北司令部的投降。

    但没想到中间出了意外,被李云龙给捷足先登了。虽然之前美军已经给日军施加压力让他们只能向国军缴械。

    但谁知道李云龙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派队部把中央军堵在了天津港口,刚上岸就被交了械,然后八路军士兵全部换装成中央军的衣服,直接去北平城收缴了日军的武器装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