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1章靖源先生(2 / 4)  明斯亚战歌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加上青色得瓦片透露着一丝儒雅,4跟两拃粗的黑色木桩并排而立撑起正门得门庭,门庭长5米宽4米地上铺着一层整齐的方砖,两扇暗红色的木门上挂着一块匾额用金漆写着四个大字-阿兰书院

    一进书院也就4-5米立着一块石屏,上面刻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鹤寓意大展宏图,靠左边有一道狭长4分厚白色的夹墙,夹墙上有6个圆形拱门分别通往6间独立的教室,而这6间教室每间都能容纳50名学生,书院中间是一个小广场在4个拐角处建有4个长方形凉亭

    广场两边还栽了一排柳树中间留有的空地可以供学生们在课间玩耍,书院右边也有一道夹墙留有3个圆形拱门分别通往3间教室,这三间教室规模较大一些每间可以容纳100名学生,而这三间教室主要是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练字-看书-下棋什么的 ,书院北侧建有一个红色二层阁楼,一层供教师办公二层供教师居住,阁楼左右两侧的角落里建有两个封闭式得男女公厕

    阿兰书院最多在有10来天就可以交工了,我得赶紧着手招收生和聘用教书先生的事了,招生倒是没啥难得只要把招生的布告贴出去就行,可这教书先生我该到哪去找呢,阿兰书院得找个名师授课才行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必须得让北部的孩子们接受到最好得教育

    我虽然是一介书生可这几年一直忙与练兵经商,对书生这个圈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时我想一个人来韩居正也是个读书人没准这事他能帮我谋划谋划,于是李炀便来到县衙正堂韩居正他还挺忙,几名小吏正围着他好像在商量什么事

    李炀见状那我先在外面等一会吧,等他把事情忙完我在进去找他,于是李炀将双手插进衣袖里在县衙里东张西望卖起了呆儿,韩居正无意间往看了一眼唉院子里怎么站着一个人,他仔细一看那不是李兄吗

    于是韩居正对几名小吏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先去忙,随后他快步走到李炀身边:李兄来了怎么不进去啊

    李炀这才回过神:我看你忙着呢就寻思先在这等一会儿

    韩居正热情的将我请到内堂:李兄快请坐,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来啊

    李炀入座后:居正我想跟你打听个事

    韩居正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到了两杯茶水:李兄请说

    李炀:居正你知不知道在台州府那位先生的学识最为渊博

    韩居正想了一阵:先生当中学识最为渊博的当属靖源先生了

    李炀一下来了兴趣:那在哪能找到这个靖源先生

    韩居正: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要不我托朋友帮你打听打听

    李炀:那行居正你帮我打听打听吧

    过了三天韩居正通过朋友打听到了靖源先生的下落,靖源先生住在台州府往西约半天路程的平田乡,次日天还没亮我和韩居正便一人一马赶往平田乡去拜会靖源先生,路上韩居正跟我讲起了一些关于靖源先生的事

    这个靖源先生是星元1512年的二甲进士也就是13年前得事,当时靖源先生以是四十有二这个岁数考上进士年岁算是大得了,考上进士那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但这个靖源先生为人过于死板不懂变通之道,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都敢说

    有一次浙王设宴款待那一年中榜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其中就有靖源先生一个,宴席上浙王就和中榜的学子们谈论起治国之道,别的学子听闻都是歌功颂德大加赞赏,可这个靖源先生看不惯那些人阿谀奉承的嘴脸,便借着酒劲提出了很多官家施政上的弊病还大放厥词,而那一年中榜的状元-榜眼-探花之后都做了官,唯独这个靖源先生到现在还一直赋闲在家

    在那之后迫于生计靖源先生在几家私塾教过几年书,但他在私塾呆的时间都不长少则一年多则两年,韩居正十三四时就成是靖源先生的学生,靖源先生通晓古今诗词和曲乐更写得一手好字,要请靖源先生到阿兰书院教书他未必肯来啊,这也让李炀对这个靖源先生更加感兴趣了

    等二人来到平田乡便跟人打听靖源先生的住处,在路人的指引下我和韩剧正在平田乡山根下找到了靖源先生得住处,一间简单的茅草房四周围着一圈竹子扎成得篱笆,6只小鸡正在院子里溜达捉食地上的虫子,院子里的材火工具和水缸等物品摆放很都整齐,嫩绿的草地上有一条用鹅卵石铺设得小道,而屋外放着一把竹子编成的摇椅

    茅草房从整体来看还挺优雅的,看来这个靖源先生也是一个懂得生活品味的人,于是李炀把双手扶在篱笆上将头探进院子里:有人在家吗

    见没人应声他又朝里面喊了一声:有人在家吗

    这时从茅草屋走出来一位妇人大概50多岁,妇人看我和韩居正眼生有些面面惧色的站在门口:你们有什么事吗

    李炀一看妇人的架势赶紧将两支手从篱笆上拿了下来:请问靖源先生是住在这吗

    妇人:他是住在这

    李炀一听赶紧朝妇人鞠礼:在下阿兰县李家家主前来拜会靖源先生

    妇人:你们来的不巧他没在家

    李炀:那靖源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