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五章:蔡氏(2 / 3)  犁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们飞龙、飞虎两突骑委实打得漂亮。

    损耗少,战功大。

    他们先是击溃了柏人一线之敌,后面又在东进巨鹿的过程中,第一波冲入了巨鹿城,可以说打得非常漂亮,这一次两人必然有个乙等功。

    军中大致可分甲乙丙三功。其中一个屯才能有一个丙等功的名额,一个部才能有一个乙等功。而甲等功不常有,非得是功勋卓著者不行。

    实际上这一次北伐,可能全军也就只有关羽有可能有这个机会拿甲等功了,因为这次拓地巨鹿南部、赵国北部,合起来也有一个郡的大小了。

    众将中,赵云也在,只不过是走在非常后面,还在陈诚、韩浩、张闿后面。

    这一次这三人也是走了大运了,因为是在渠帅眼皮底下先登破砦,所以超格给了个乙等功,要知道李虎他们打了那么多仗,合起来才有一个。

    你说众将羡慕不羡慕吧?

    当然众将最羡慕的还是赵云,这一次他俘虏巨鹿太守郭典,可以说拿到了此战最大的果实,还不知道要提拔到什么样呢。

    但羡慕千百遍,众将心里还是更多的惦记着自己能获得什么功,有什么赏赐。

    毕竟泰山军依旧实行着圣库制度,一切缴获都归圣库。他们这些统兵将也各个是精穷,就等每一次的赏赐来改善生活呢。

    关羽带着典韦、李大目他们走在最前,一进来就看到渠帅已经坐在殿上,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张冲见自己的虎将们都来的差不多了,连忙站起来让众将入座。

    众将听得命令,也按军中品秩依次落座,然后各个满怀期待地看着张冲。

    张冲也不拐弯抹角说废话,直接了当的将统计好的军功赏赐开始报赏。

    泰山军的军制发展远远早于政治体制的发展,自然也更加成熟完善。

    无论从编制还是相应的奖惩都有自己的一套章程。

    泰山军经过数次大的整合和重编,整体形成了五军校尉和十营突骑的野战军格局,而外围又有镇守兵和护田兵作为地方基层武力。

    镇守兵又分城、砦两种。

    凡上城有兵五百、中城有兵三百、下城有兵一百。而砦是守卫各要道的军砦,也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砦有兵五十、中等砦有兵三十,三十以下就是下等砦。

    这些镇守兵都有

    自己兵额和编制,也是各地军事常备。但是这些镇守兵并不承担大规模出征的战事,其编制也隶属于各地郡县府衙。

    至于各护田兵就更是如此了,它只是各地的乡兵,除了大部分缉拿盗贼,更多的作用是为五军校尉部的做兵源补充。

    所以真正作为泰山军征战天下的就是现在的五军校尉和十营突骑,总兵力在三万左右。

    而在野战军这一块,泰山军在张冲的设计下已经和现在的汉制有很大的不同了。

    汉制的野战军制度是将军统兵出征制度。

    也就是说,汉室在遇到战争的时候,通常会任命一位或多位武吏作为临时将军,然后领兵出征。

    和大多数人认为的汉室全民制下,各地都有强兵的认知不同。真实的汉家军制也是强干弱支的政策,和后世的宋也是一样。

    汉将重兵悉在京师,四边但设障,又移天下豪族,辏居三辅陵邑。如四边有事,就任免将领,发五营骑士,六郡良家出征。

    也就是说,汉室的核心武备就是中央的南北二军,一旦天下有事,就以南北二军为核心,以地方郡国兵为外围,组建征讨大军。

    而将军一旦平定,就会卸职,重任原先的职位。也就是说将军一职就是临时的制度。虽然这个将军号有单号、重号、杂号之分,但统统都是临时的。

    这种将军出征制的好处就是能方便掌控军队,但却不利于乱世。

    而张冲设计的野战军制,就是将校尉作为一军之主,且是常设。无论是战时出征还是屯镇地方,都由校尉负责训练和战事。

    但校尉不负责募兵,这又是和汉室之不同。

    汉室常有自己募兵之举,但泰山军的所有兵源补充都由军府的征兵司来负责。

    在张冲的要求下,泰山军的兵力来源是以护田兵为核心,以兵募为主体,以降兵为补充。

    护田兵自不用多说,是张冲在泰山时期就开始建立的。这些人算半脱产的武装,虽然也负责耕作,但多数时间用来军阵训练。看書菈

    最早的护田兵到现在至少已经有四年了,两年一轮番,也轮番两年了。可以说,在泰山军的后续战事中,最大的后劲来援就是这些受了田土的护田兵。

    他们忠诚有战技,将会越来越成为泰山军的主体力量。

    而在护田兵的征募上,张冲设计的是一府出兵十兵。

    何为一府呢?也就是在某地,凡十个聚落就为一府。这些聚落通常在百人左右,护田兵也在十人上下。

    换句话说,从护田兵上募到五军校尉部,是十人选一个。这样既能优中选优,又不至于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