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二十四章:奔袭(2 / 3)  犁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一次也是关兴的初阵,人生第一阵就去征辽,也不是福是祸。

    就在太史慈和关兴调笑的时候,突然从后方的行军队列传来一阵金锣声,伴随的还有一阵嘶哑的叫喊声。

    已经老于军伍的太史慈当即意识到前面有了突发情况。

    然后他一摆手,制止了关兴那初上阵喋喋不休的兴奋,示意侧耳听。

    渐渐的,那金锣声越来越大,后面的嘶喊声也越来越清晰。

    只听:

    “王上有令,突骑倍行,急速赶往卢龙塞。”

    太史慈闻言大喜,又看到那关兴还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骂道:

    “呆子,那是咱们的机会来了!”

    ……

    大约半个时辰前,在距离太史慈后方二十里的道边,一支庞大的突骑正在这里休息。

    那众骑中高举的“替天行道”大旗,无不说明昔日的冲天大将军,今日的太武王张冲就驻节其中。

    实际上也是没错,就在一处背风的小丘后,一杏黄天幕下,张冲就和何夔、沮授、荀攸、田丰四人呆在这里。

    因为多日的行军奔波,文士出身的何夔、荀攸、田丰都有点清瘦,反倒是文武皆长的沮授,在马背上更是神采奕奕。

    此时,在天幕下,也正是沮授为张冲汇报着最近背旗们送过来的情报。

    时只有八月,他们也不过是到了渔阳一带,还都没有出塞呢,但这清晨却已经有些清冷了。

    甚至如荀攸、田丰二人都还穿的薄衫,这会就冷的打了几个喷嚏,直到外面的横撞将搬进来两个火盆,二人才好些。

    于是,就在火盆袅袅燃烧的时候,有心余悸的田丰才忍不住对上首的张冲道:

    “王上,这天怪得邪乎啊。这都是八月,但这天却仿若寒冬,都不知道更北方的塞外又是如何了。”

    田丰还是北人都是如此,荀攸是颍川人,更就不堪了。

    他这会裹着一个大氅,非常认同田丰的话,但更敏锐的看出其中一个问题:

    “王上,虽然有点后视,但从这会的天气看,今年冬天必然更加严酷。如以这样论,那今年北方的鲜卑人、乌桓人就更熬不住了。到时候,不,应该是今年秋,他们就会南下过冬。”

    在场的人都是一叶知秋的智者,他们很自然就从现在的异常天气看出了北方形势的变化。

    张冲颔首,他当然知道这是汉末小冰河时期的结果。

    前世就有相当深理科基础的张冲很明白,小冰期天寒还只是一个表现,更后面的伴随着的旱涝频繁交替。

    旱涝对于内陆的农耕文明的危害,比游牧民族南下更为灾难。

    而可悲的是,这两个总是一起发生。

    所以张冲有责任在这个时期,为了保护华夏文明的存继而做些什么,其中征辽就是当中重中之重。

    因为草原雪林的胡人,他们也是人,在这样难见的寒冬中也想活,而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南下到温暖的汉人地界,在那里获得生存。

    而这个时候,张冲就需要站出来,将这些南下胡人给打痛,然后才能约束住他们成为自己治下的子民,而不是再如历史上那样成为覆灭汉人王朝的狼群。

    这就是张冲要做的。

    但张冲也明白,即便他做到了这一切,他将鲜卑人、乌桓人、肃慎人都给征服了,也将之收在帝国的体制内,但依旧还是会出现问题。

    因为当这些胡人不断内迁后,他们本身和内陆的汉人相处就会成为问题。

    如何处理胡汉问题,就会成为后面的泰山军继任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只是现在张冲还不需要考虑这个,当然他也相信后人有这个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

    那张冲既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那他不能先将这些胡人统统消灭呢?

    且不说胡人人口也是数百万,能不能消灭是一个问题。就说你真敢这么做,那泰山军自己就要完蛋。

    到时候,完全没有活路的胡人,除了和你泰山军拼死一搏之外,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当百万胡人前赴后继,扶老携幼,矢志搏命的时候,你泰山军有几个师?

    所以,张冲知道如今最优解,就是消灭这些胡人的上层结构,然后将广大部落民迁移到内郡,分化。

    然后靠着继业者的智慧和耐性,完成胡汉合流这一历史命题。

    从后世而来,又随着对此世了解越深,他就越发明白,胡汉合流就如那大潮一般,势不可挡。

    只是张冲做的是,这一次得由汉人来主导这次合流,而不是再如历史上一样被动面对。

    千思百转在心头流过,最后张冲只是淡淡说了句:

    “以后会更冷。”

    这句话说完,包括沮授在内的四名军师皆沉默了,他们都明白王上说的是什么。

    而到现在,当他们真实的开始面对北塞的严寒后,这些门下、九卿、尚书才真的明白了此次征辽的深层内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