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五十二章:上洛(2 / 3)  犁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太原百姓们也扶老携幼,夹道欢呼,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一顶乘金装肩舆,肩舆下的武士衣黄锦,执锐兵,一路宝盖旌旗,皆放声大呼:

    “张王万岁!”

    “张王万岁!”

    ……

    “张王万岁!”

    其声动如雷霆,也是太原百姓由衷所发。

    泰山军设冬营于太原,其间秋毫不犯不说,更为太原百姓修缮屋舍,赐赏冬衣。而且今年开春,太原郡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这日子是烈火烹油。

    这样的军队,如何不得百姓爱戴,不得他们拥护?

    此时,夹道的百姓们所见的正是出征洛阳的泰山军。

    经过一个冬日的准备和谋划,张冲终于决定在三月出征上洛。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出征的好月份。

    首先三月春水泛滥,大河的水位要比往日高,涉渡大河要比其他时候要困难。其次,三月料峭春寒,这三月的寒甚至不比冬日要弱。最后,三月将要春耕,大规模调发军队,会影响民间的生产。

    但还是那句话,时不我待,如今大争之世,人人都在追赶,没那么多讲究。

    不过,三月出征误了春耕确实是大事,所以张冲也调整了这一次上洛各军的序列。

    此次出征的五万大军,除了二十营的五军吏士,还有十营的突骑,剩下几乎有两万人都是胡兵。

    这些胡兵就是张冲去年一个冬天的最大成果。

    实际上,在泰山军攻略太原周边的同时,实际上并州北部地区的胡人也陷入了内乱之中。

    此地区最大势力的南匈奴因为内部王位的争夺陷入厮杀,也带动了附近地区的胡人部落,如鲜卑、乌桓、杂胡等部落的争杀。

    之后,随着泰山军占据太原,并对并州北部的云中、九原、朔方、雁门、西河等郡实行招抚,这些地区的胡人就开始陆续依附泰山军。

    当时的泰山军既军力强横,又占据着胡人的经济命脉,同时还能维持着安定的局面,这对一些避免争斗的草原杂胡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些杂胡普遍都是各族群混杂后的失意者,没有什么强健的组织,几乎都是流亡状态。

    按照草原的经验,这些夹缝中的杂胡就会如野草一样在这个冬日消失,但现在,作为此地区的霸主,泰山军,要对他们进行招抚,这何尝不是一种恩德。

    于是,这些各部杂胡,陆续进入泰山军的地面,接受泰山军的管理。

    而张冲也以这些人为实验,将此前在平州地区的胡汉融合模版移植到这里。散畜牧,定其亩产,给其衣马。

    这种崭新的模式对于匈奴、鲜卑上层酋种无疑是一种约束,但对于大量如同奴隶一般的杂胡底层却有着莫大吸引力。

    而张冲不仅给予这些人经济上的援助,还对他们大规模赐予汉姓,将这些部落的孩子大规模送入军中学习汉话,同时对这些胡人进行组织的编户。

    其每帐为一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十什为都。这些部落民有召则每帐出一兵,由伍长、什长、都将所统带;无召,则按照这个组织为牧民。

    张冲正式通过这种“都-什-伍”的制度,将这些来自不同部落、族群的牧民重新整合为一个系统,打破原有之间的隔阂。

    至今为止,泰山军在并州北部地区已经编练了五十八个这样的都,收纳各胡丁口妇女二十万,皆分布在各处牧场。

    而对于这些都帐的管理,张冲特有将大量受伤退伍的泰山军子弟充斥其内,或为伍长,或为都将。

    可以说,靠着经济、行政、文化的三重治理,泰山军逐渐掌握了这北部的胡人群体。同时,泰山军也积攒了大量处理胡汉问题的经验,对解决这类问题越发得心顺手。

    这其间的工作自然是辛苦的,无论是所费,还是大量军吏的退伍,都使得泰山军的实力有所下降。

    但太原的富庶超乎想象,编练各部的收获也远超预先。

    张冲当然知道这些人必然是优秀的兵源,那些来自平州和鲜卑大山里的东胡各部早就用战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当他拿到五十八都兵的兵册时,还是吓了一跳。

    此前,张冲曾为麾下武人定过级,其中以骑射、器杖、角觝为武人三项。能精通一项者,为下士,能精通二者,为中士,精通三者,为上士。

    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武力评判,因为真要打起来,可能一个三者皆精通的上士就是死在一个精于骑射的下士手上。

    所以这个评级只是武人实力的一个考量参考。毕竟武人的高低,只有生死之际才知道。

    但饶是按这个评级,这五十八都兵都涌现出大量武士。

    兵册所显,有下士之才者,凡四百三十六人;有中士之才者,凡二百六十八人;而有上士之才者,百五十四人。

    而要知道,以泰山军武力冠绝天下,有上士之才的武士也不过千余上下,其中一半还都是出自横撞军。

    别看这个占据确实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