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0章 大闹金銮殿,反出东京城(2 / 4)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做甚?”

    朱小乙道:“小人心念公子,若无公子,小人又哪里会有今日。”

    赵柽叹了口气,沉默半晌,摆了摆手:“去吧,去吧。”

    朱小乙应了一声“是”,随后用力磕几个头后,起身离开。

    赵柽将一壶茶喝尽,背着手走至门外,看着天上疏淡的一弯月牙,神情清冷落寞……

    翌日,上朝。

    赵柽破天荒地写了奏折,并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谏言取消囚犯的黥面刺字之刑。

    黥面之刑自古有之,本朝一律以针刺施为,故而又称做黥刺。

    犯人根据罪责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

    凡是重罪都刺于额上正面,此种罪过大抵会发配远恶军州的牢城营地,称为刺配,又被世人称之为贼配军。

    名将狄青年轻时也曾被刺配,他十六岁那年,替哥哥狄素顶替误杀乡人的罪过,被黥面刺字,发配从军。

    后来狄青贵显之时,仍保留着刺字的印记,不愿除掉它,以为时时告诫警醒自家。

    赵柽此奏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之上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他倒不深辩,道君皇帝驳回之后,就此收言。

    但散朝之后,这番言语不知怎么传递出去,市井之中竟然全部知晓,一时间东京百姓皆议论纷纷。

    接着,第二日再上朝。

    赵柽又递奏折,此番却依然是奏请,只不过奏请的是罢除正常从军之人身上刺刻记号。

    大宋普通百姓从军,也是要刺字的,只不过这种字不刺在面部脸上,而是在颈旁,臂上,或者手腕手背之处。

    这却不是什么犯罪刑罚,而是两个原因,第一是做为番号使用,所刺刻的内容大抵和数字有关,可以体现身份出处。

    第二个则是做为记号用,在战场上证明身份,若是阵亡也能确定是哪一支队伍,且倘若敌军冒充前来,也好以此记号甄别真伪。

    这种行军刺字,不但大宋有,就是辽和西夏也都实行,是由来已久的规矩。

    赵柽奏言一出,朝上顿时震动。

    这还了得,怎么能取消军兵的刺字呢?那岂不是要乱套了!

    赵柽这次却不像昨日奏言时没有辩解,而是着实反驳了一番,说自家完全有办法解决番号记号的问题,而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强行刺字乃为不仁之举。

    道君皇帝听后很不高兴,自然又是驳回。

    随着散朝之后,这一天的奏言再次迅速传遍东京大街小巷,甚至传到军中营地,无论禁军,还是厢军乡兵全都私下谈论起来,虽然众说纷纭,但却没谁说不好,毕竟很多人并不愿意在身上刺字,只是为了生活从军,没办法才受此事。

    第三天,赵柽继续上朝。

    还是递奏折,还是进言,不过这次却是针对宋金结盟之事。

    赵柽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大讲唇亡齿寒道理,又说向来兵家都是联弱伐强,哪里有联强伐弱的道理?一但辽灭,北方失去门户,女直狼子野心,必对大宋不利!

    道君皇帝听罢怒不可遏,此刻在他眼中没有任何事比收复燕云更加重要,何况早在半个月前便派出了使团前往海上与女直商谈,这时怕是都已经在船中见面了。

    大宋派的是赵楷,对面金国派的是完颜阿骨打五子完颜宗强,两方都是极高的份量,可以做出最后决定,无论女直答不答应少加那一成岁币,此次盟约也都必将结下。

    道君皇帝恼道:“秦王,此乃收复燕云之国策,岂可信口胡言之?”

    赵柽站在大殿中心,朗声道:“官家,澶渊之盟至今已百余年,沿边兵不识刃,国内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计,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恐招致天嫌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遗害不知凡几,当年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都两战皆败,今日岂可轻开战端乎?”

    他这番话出口,大殿之中两旁站立的群臣,立刻窃窃私语起来,脸上都露出震惊神色,偷瞅赵柽,不知道秦王这几日吃错了什么药,一天比一天语出惊人,今日更是敢在收复燕云这件大事上触逆官家。

    道君皇帝闻言气得将前方御案拍得“啪啪”作响:“如今辽国内忧外患,邦国殄瘁,民生凋敝,我大宋与辽世仇,燕云数百年不复,岂不是正好趁此机会兼弱攻昧,一举灭了这贼寇,夺回十六州?”

    赵柽抬头看着前方阶上的道君皇帝,叹道:“官家,甚么‘兼弱攻昧’,我看正应该扶弱抑强,自经方腊一战后,如今国家兵势不振,财力匮乏,民力凋敝,这局面人人皆知,但无人敢言,臣不明白,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道君皇帝这时怒火冲天,他也不知道这老二几天来犯什么邪,今日竟拿这宋金结盟说事,不由“腾”地一下从龙椅站了起来,将赵柽之前递上的奏折丢下去,咆哮道:“秦王,莫要再说,朕意早决,你回府去吧!”

    赵柽看着道君皇帝,摇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