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5章 河南赈灾大使(1 / 2)  红楼低调人生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但灾民们全部安置在边境一带,又不现实。费用太大了。几千里的距离,路途遥远。耗费太大。而且人数过多,也不便于管理。

    如果朝廷有能力,再拿出五百万两银子。应该差不多,可以把全部灾民安置到边境地区。

    李淼当然了解朝廷的财政状况,也不可能再拿出五百万两银子。哪怕是向顺风票号借贷都不可能。

    毕竟这笔银子,朝廷最终还是要还的。这么做,只会彻底拖垮朝廷的财政。

    至于灾民们,到达边境后的安置费用。朝廷已经无力承担。也不可能承担得起。朝廷一年的税收,也只有一千多万两银子。

    如果继续让朝廷承担,朝廷怎么可能拿得出银子。朝廷上哪儿去筹集如此多的银子。其实这些灾民的后续安置费用,才是真正的大头。

    这些灾民需要土地,需要过冬房屋、粮食等物资。甚至要一直养到这些灾民有了自己的产出。才算完事。

    李淼的办法是,让灾民们向顺风票号自行借贷。今年顺风票号不是一直在做这件事吗?

    其实这才是整个《朝廷救援河南灾民应急疏》中的神来之笔,让顺风票号先出这笔银子,帮助朝廷渡过难关。顺风票号简直就是及时雨啊!

    换句话说,安置费用就先让灾民们自行承担。朝廷的确也承担不起。二百万灾民的安置费用,绝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这笔银子,才是整个救灾安置过程中的真正大头。这么多灾民需要土地。需要过冬,就算有土地耕种。也要等到明年五六月份才会有产出。

    也就是说,还有差不多十个月的时间。这二百万灾民的吃穿,还有以后的生计问题。

    这显然是一笔海量的银子。也幸好李淼的势力,有这个能力承担。

    这也是为什么煌煌盛世,面对黄河改道。往往也是无力面对,最后被改朝换代的原因。

    现在灾民们得到了,北方边境免费的土地。有顺风票号提供贷款。以后生产后自行还贷。就不需要朝廷再掏银子了。

    然后朝廷给灾民们免税五年,这样极大欢喜。各方都能接受。这些田地本来空着也是空着。五年后朝廷还有税可以收。朝廷自然也乐见其成。

    还有一部分灾民,可以安置到沿海各岛屿。哪里的海盗,今年不是被清剿了嘛!距离河南受灾地区也不远。

    既可以为朝廷省些银子,而且灾民们送上了海岛,对朝廷还有威胁吗?朝廷恨不得这些灾民凭空消失才好,大郑朝的稳定才是头等大事。

    其实李淼也是在为自己的势力打算。大郑朝视这些灾民,为猛虎毒兽。而李淼却视若珍宝。

    大郑朝把灾民们当成了负担。李淼却把他们视作财富。最宝贵的财富。

    这些灾民绝大多数人,将会被李淼陆续安置去台湾岛。台湾岛只嫌人少。这些人去了台湾岛后,对台湾岛的发展,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现在众臣们都明白了,这份奏折的可行性。说心里话,这份奏折的含金量超高。

    朝廷花五百万两银子,就能摆平黄河改道这样的大灾害。简直是太便宜了。

    如果这份《朝廷救援河南灾民应急疏》,放在吏治稍微清明一点的朝代,简直就是绝对的妙策。这奇思妙想,得为朝廷省多少银子啊!

    现在关键是怎么执行。靠地方官员吗?现在的地方官员就不贪吗?

    这五百万两银子救灾银子,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的又能有多少。那灾民能不乱吗?

    所以暗自叹息的官员多了起来。这么好的《朝廷救援河南灾民应急疏》,可惜有点生不逢时啊!这是众多官员的共鸣!

    皇上明显也知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应急措施,贯彻落实到实处。现在也这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再说朝廷还能拿出,比这更好的应急疏嘛!还有更好的救灾、安置方案吗?

    “众爱卿,现在派何人去河南救灾合适?”皇上真盼着众臣们,踊跃争抢着这个肥差。那起码说明,这次救灾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

    众臣们看到皇上看过来的目光,一个个都回避着。这显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有些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么多的难民,光管理就是一桩头疼的事。

    还有这么多的救灾物资,李淼的预算是现价。但大灾后物价不是得暴涨嘛!再说这些地方官员能不贪吗?还有疫情的防治该怎么做?

    虽然也有人,眼馋这五百万两救灾银子。但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想想还是算了吧。别到时候有命赚,没命花。还要祸及家族。

    再说有资格做钦差的,最起码也得是从四品以上的高官。李淼勉强够格。钦差大臣,当然是品阶越高越好。

    既体现出朝廷对河南救灾、安置的重视、关爱。又能方便更好地指挥地方官员。

    李淼见无人敢应,更是无人敢推荐。生怕被皇上直接点了将。于是,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大多官员们是在注意自己的脚尖。阁臣们都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