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0章 台湾岛的经济模式(1 / 2)  红楼低调人生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现在的台湾岛给李淼的感觉,有点类似于后世的人民公社。不过比后世的人民公社的制度、管理、收入分配等,更加先进、合理。

    但本质上来说,还是类似于人民公社。首先台湾岛土地不是私有制,农户自己不拥有土地。说白了,他们都是在为李淼打工。

    台湾岛管理层,会根据他们的能力、表现,给予不同的报酬。充分调动农户们的积极性。

    能力出众的民众能够成为护卫、管事。甚至可以进入管理层。台湾岛与李淼的其它势力一样。给基层的民众,留下了一条晋升之路。

    这才是李淼的得意之作。也是李淼势力充满勃勃生机的源泉。更是稳定的基础。李淼的势力,一直都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体制。

    这样做的好处还是很多。一方面是给底层人士,留下一条晋升通道。

    另外,对李淼势力的上层人士,也是一种鞭策。

    工矿企业也是同样如此。这样的管理模式,在台湾岛发展的初始阶段,肯定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期,往往作用更加明显。为台湾岛的大工业、大农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李淼在大郑朝的其它势力,包括辽东局,也是采用了同样的经营、管理模式。而且还去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李淼势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淼这十多天的台湾岛之行,对台湾岛目前的发展和管理,还是相当满意的。

    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不用二年时间,台湾岛就会在各方面,全面超越辽东局。

    而且台湾岛有着二百多万人口。未来的发展,可不是辽东局可以相比的。

    可能对于别的势力来说,人口会成为负担。毕竟解决吃饭问题,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李淼有着南北方的优质种子。内空间还在不断的培育出,越来越高产的优质种子。再加上台湾岛地大物博,气候条件上佳。

    吃饭问题早就不存在了。人口对于李淼的势力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台湾岛同样存在问题。台湾岛的经济模式太过单一。目前来说,这单一的经济模式,适应台湾岛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但对台湾岛以后的发展,可能会很不利。台湾岛目前,就好像是在白纸上作画。一切都可以按照李淼的发展思路来走。

    当然是台湾岛的发展,怎么快就怎么走。所以李淼在考虑台湾岛,以后该如何发展?

    现在台湾岛的绝大部分民众,都是一穷二白。无论是新移民,还是前些阶段移民的四五十万岛民,又或者是原先的土着。都是穷的叮当响。

    现在台湾岛的民众,能够吃饱饭。就已经无比满足了。别说现在他们不但能吃饱饭,而且还开始讲究营养了。

    再加上台湾岛民众,会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表现。还有月例可拿。所以目前的台湾民众,都是幸福满满。

    从青州移民而来的近十万民众,他们绝对是属于有钱人。这批民众,家庭条件就相当的优越。

    他们的家庭成员,有的是管理层,有的是工矿企业的管事,或者是技术人员。这些家庭本身收入就比较高。

    再加上原先在青州,就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所以对台湾目前的生活环境,还是多少感觉有些不适应。

    虽然他们的收入比原来更高了。社会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大多都走上了管理层。或者收入也比原先更高了。

    但有银子花不出去啊!没地方可消费啊!只能存在顺风票号里吃利息。用后世的话说,目前的台湾岛没有第三产业。

    台湾岛别说第三产业,除了工业就是农业。其它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大量的大小海船上的护卫、水手们,到了台湾岛也只能做苦行僧。

    让这帮高收入群体很不适应。觉得来台湾岛一趟,除了省银子,就没别的事可以做了。

    台湾目前的情况,也无法支撑顺风运输镖局快速拓展。就算把路修好了,顺风运输镖局的马车,谁会来坐呢?

    显然这样的情况会制约,台湾岛的陆路交通的发展。这也是李淼觉得台湾岛的经济,缺少活力的主要原因。说到底还是经济模式太过单一!

    一二年后,随着台湾民众手里渐渐有了银子,想要花出去的地方都找不到。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必须要解决了。关键是怎么解决?

    是继续发展人民公社形式的集体经济?还是多种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问题。

    站在李淼的角度。肯定是怎么适应台湾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怎么来。

    再加上现在的台湾岛,马上就要突破二百万人口了。未来的经济总量远超普通的小国。就现在台湾的经济总量,已经不会比安南小国差了。

    台湾岛今后将怎么治理?就是摆在李淼面前的头等大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问题,李淼就不得不提前考虑了!

    现在的台湾岛,相当于李淼的独立王国。自负盈亏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