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章 历史的轮回,这一制度,不改不行!(求订阅)(1 / 3)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在苏澈所知道的历史中,一条鞭法的出现和实行,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这算是给晚年大明续了一口命。

    可惜的是,随着万历十年张居正的病死,一条鞭法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这项强国富民的政策被破坏殆尽,而张居正在死后也被清算。

    不过。

    那时是已经逐渐步入晚年的大明,积弊许多,就如同一架即将崩坏的马车,哪怕有车夫修理了一下,可是其本质却没有被改变,所以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成功,也是非常正常的。

    而现在不同。

    现在的大明是早年的大明,是洪武年间的大明,一切百废待兴,蒸蒸日上,虽说元朝时期有着诸多问题遗留了下来,可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

    只要将一条鞭法定为国策,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国家的固有政策,那国祚必然会被延长很多。

    为了这点,一切挡在前面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开国勋贵,亦或者朝廷重臣,苏澈都会毫不犹豫的将其推开。

    宣宁侯曹泰被流放。

    驸马欧阳伦被流放。

    户部侍郎郭恒被斩首。

    之所以对郭恒区别对待,并不是因为其他两人是皇亲国戚、开国勋贵之后,而是因为又牵扯了其他的案子。

    当郭恒因为收购宝钞被抓起来后,锦衣卫开始对其彻查,惊讶的发现,这位户部侍郎郭恒大人身上的案子,可不止这收购宝钞一件事。

    他身上犯下的事情,收购宝钞,算是相当轻了。

    此前的空印之案,作为最终源头之一的户部侍郎郭恒,也掺杂其中,包庇了很多人。

    此外,其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私吞税赋,盗卖官粮,涉案之巨大,可谓是触目惊心!

    案件上显示:

    郭恒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人贪污,其事项有三。

    一、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税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可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方克勤推行一条鞭法时,最大的阻力不在民间的百姓与地主,而是在这些同僚之中。

    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

    根据查抄。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灵米。

    明朝时一石重153.5斤,而当时的一斤重594.6克,所以,明朝的一石大约等于现在的182.54斤。

    两千四百多万石灵米…

    如果换算成现代斤的话,那就是接近四十三亿多斤的灵米!

    这个数字当真恐怖如斯。

    而这灵米,再想全部追回,根本不可能了。

    苏澈的做法是斩杀几百个首恶主官,追缴大部分赃款,不波及太多。

    在苏澈所知的历史中,老朱看到这个数字,直接红了眼,粮食,都是咱的粮食!!这群该死的贪官污吏!!

    老朱自然不甘心这样白白损失,为了追赃粮,直接演变成全国骚动,牵扯无数大肆收购的富商,无数民间富人都因此而破产。

    此外全国上下,又有数万官员涉案,都被追根溯源,全被斩杀!

    这一触目惊心的案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要知道现在不过是洪武期间,开国还没多久呢,就有如此重大的贪污案,当真是吏治败坏到了一定程度。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给官吏定的工资水准不算高。

    朱元璋给官吏发的工资,是卡在小康程度上的,足够养廉用度,也就是说,正常一点来花,是完全足够的,甚至绰绰有余。

    比如方克勤这种极端的例子,还能将自己的多余俸禄送人,甚至还能送到府库里,足可见只要省着点花,根本不会特别拮据。

    历史上,洪武十三年二月,朱元璋令户部重新拟定文武官员的俸禄,把官员每年的俸禄分为禄米、俸钞两项:

    正一品一千石,从一品九百石,正二品八百石,从二品七百石,正三品六百石,从三品五百石,正四品四百石,从四品三百石,都另给三百贯俸钞。

    正五品二百二十石,从五品一百七十石,另给一百五十贯俸钞。

    正六品一百二十石,从六品一百一十石,另给九十贯俸钞。

    正七品百石,从七品九十石,另给六十贯俸钞。

    正八品七十五石,从八品七十石,另给四十五贯俸钞。

    正九品六十五石,从九品六十石,另给三十贯俸钞。

    也就是说,哪怕是最低的从九品小吏,一年光靠俸禄,也能混得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