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章 欧信杀官,供给大军的粮食去哪了?(2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欢做昏君呢?

    “徐珵有功,赐铜符一枚,加授农业教谕。”

    朝臣不明白,农业教谕是什么官职?

    “虚职,以后在国子监、讲武堂等地任职的高等教谕,皆授教谕虚衔,以资奖励。”

    朱祁钰走到案前,拿出李瑾的奏报,递给于谦。

    “李瑾说,和林往北,还有一部在草原上,不知是鞑靼还是瓦剌,但势力应该不小。”

    今天收到的密奏。

    朱祁钰道:“快要入冬了,今年先守住长城外的城池即可,不宜外扩,诸卿怎么看?”

    您可算当一回人了。

    “陛下圣明!”朝臣全都跪在地上。

    “但物料要抓紧时间运输,尤其是西北,天天来催。”

    “广西参天大树遍地都是,而广西又贫困,正好给土人些生计,让他们砍伐树木贩卖。”

    “令商人收购,运去西北,当地官府买,钱从内帑出。”

    “热河若缺,也一并送去,城池要加速修建。”

    “至于平整土地的事,暂且不必做,要等玉米三宝实验出来,再行平整土地,推广种植。”

    朱祁钰说到这里,停顿一下:“新建的城池,都由蒯祥亲自设计,再多派工匠和蒯祥学习,多多培育类似蒯祥这样的人才。”

    “朕打算在漠北修建二百座城池。”

    “东北再修建百座!”

    “这些城池,必须坚固,不要吝惜物料,务必坚固,彼此之间还要互为联系,彼此协防。”

    “在塞外的城池,必须做好兵临城下的准备。”

    “一层层防线,在城池构建之时,就要搞清楚,不要出现漏洞,有漏洞就有棱堡来填充。”

    “内阁要注意,每建造一座城池后,都要派人去核验。”

    “发现城池不合格的,参与建造者都有罪,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不要手软。”

    “内阁核验完毕后,要落印、归档。”

    “年底都察院和监察司会再次核准。”

    说到这里,朱祁钰指着地图:“还有地名问题!”

    “你们看看这些城名,宁、定、安、思、抚、昌,要么就是南北东西,要么就图省事,在后面加个州字。”

    “以后起名的时候能不能用点心!”

    朱祁钰提起这事就生气。

    “臣等有罪!”朝臣跪在地上请罪。

    觉得皇帝纯属没事找事,城池的名字,随便叫一叫就好了,何必如此追根溯源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说白了,城池靠的是文化积累,不靠城池名字。

    “陛下,每一处地名,都是遵循古名,实在没有古名的地方,也是按照当地人的习俗,起的名字。”白圭苦笑。

    “当地人懂什么雅?他们认识几个字?能叫出什么好名字来?”

    为何说华夏名字,每一个都土气。

    就是起名的时候太过于随意。

    朱祁钰呵斥道:“华夏历史源远流长,难道就起不出好听的名字吗?”

    “不是,是你们懒,有这功夫还回去抱小老婆呢?”

    “谁会在乎一个破名字啊!”

    “朕说的不对吗?”

    看看中原的地名,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再看看后占领地区的名字,那起的叫一个烂啊。

    历朝历代都烂!

    没有一个好的!

    没人把国家放在心上!都把国家大事当成工作,没人真心爱这个国家!

    “臣等有罪!”

    朱祁钰吐出口浊气:“还有,这地名重复的这么多,阁部就没发现吗?”

    “全都改!”

    “还有一些难听的名字,都改了!这个安、那个定的,全都给朕想个好听的字,放进去!”

    “现在改城池的名字!”

    “等过几年,村名也得改、山名也得改、山河湖海的名字也得改,尽量做到完全不重名,还要好听,有意义!”

    “尔等学富五车,这点事还做不到?”

    “把伱们吟诗作画的本事拿出来,这是流芳百世的好事,你们起的名字,是要用几千年的!”

    “谁起的好,朕就把他的名字,刻在城墙上,流芳百世!”

    不给好处,谁愿意卖力的。

    这就是国人的心态。

    “臣等遵旨。”朝臣叩拜。

    “尔等多起一些名字,呈报给朕,朕看完之后,御笔写允,才可通用。”

    其实对汗牛充栋的大学士而言,起名字就是小菜一碟。

    可人家士大夫不愿意费这功夫。

    没甜头。

    “都起来吧。”

    朱祁钰又道:“还有一事,朕近来读兵法,知道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军粮。”

    “但军队行军,不可能带足军粮,而且军粮不适合储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