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2章 皇子封国,朕教皇子们用皇权,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2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名,是带着人一辈子的。

    景泰三十年六月,中枢又加一把火,颁布万家姓,收录大明仍在使用的姓氏,13000个,而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两万。

    大明重新编纂使用过的姓氏,以及归化的各族的新姓氏,颁布天下。

    让民间百姓知道,大明的姓氏多么多,历史源远流长。

    随之,中枢有颁布万家名,大明第一本姓名工具书,全篇收录5万个男名,5万个女名。

    紧接着,民间陆续随印了十几本,都是民间文人自发刊印的。

    经过统计,人名估计有50万个。

    翰林院预计在景泰三年后,再推出重修本,将现存的起名书籍整理编纂,成为大明最全起名工具书,预计编入200万个人名。

    中枢刊印的书籍,是存放进入图书馆的,允许任何人借阅、抄录,定期还回来即可。

    景泰十一年,大明还办了大明书店,全国办了六万多家大明书店。

    直到景泰二十九年,才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今年皇帝就打算卖掉,摊子铺开了,他也不打算继续往里面砸钱了。

    大明书店其实并不赔钱,大城市好地段的还赚钱,但国企嘛,员工多积极性少,只开会不办事,都是通病。

    这些年,皇帝不停稀释自己的股份,直到景泰三十年,皇帝彻底甩锅出去。

    书店生意,皇帝是不打算碰了。

    费力不讨好,还不赚钱。

    前几年想脱手都没人要。

    现在可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民间图书巨头几百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皇帝的大明书店,赔得底裤都没了。

    去年皇帝还诏图书巨头入宫询问生意经,把那几个货吓尿裤子了,最后被逼着高位接盘。

    皇帝甩手退场。

    干了二十年,不赚不赔,真他娘的气人。

    他把书店管理者给剥皮了,这口气才算勉强咽进去。

    倒是董赐来求情,说书店本就利润不高,您又为了就业,吸纳过多剩余劳动力,他们本就出工不出力,您还继续吸纳劳动力进来,自然就更不赚钱了。

    再说了,书店要小而精,开的越多漏洞越大,越开不下去。

    皇帝的摊子铺得太大了,赔本在所难免,和高层管理者关系真不大。

    这就是皇帝经商的局限性。

    最可笑的是,大明书店刚换了老板,立刻扭亏为盈,皇帝铺的摊子结结实实,连房产都是自家的,只要换一波管理者就能立刻盈利。

    朱祁钰也得认栽。

    经此之后,他也在思考,什么是商人?

    商人就是赚一笔就提桶跑路,他们不管业界生态,进场就开始薅羊毛,薅完就撤,给行业剩下一地鸡毛。

    皇帝经营书店,是想经营几百年,是想给百姓提供便捷的。

    这和商人初心就相悖。

    想经商,就别要良心,别管什么百姓喜乐,他们都是韭菜,你好好割就行了,谁管韭菜想什么?

    所以,书店在皇帝手里不赚钱,在商人手里就特赚钱。

    立即,皇帝下旨。

    出台经商法规,摒弃任何钻空子的可能性,对于薅羊毛、投机取巧的商人,一概诛杀。

    商人用经商手段嘲笑皇帝,皇帝就用政治手段,一竿子打死。

    至于什么叫投机取巧?

    皇帝没给下具体文件,反正财部查的时候,认为你投机取巧,那伱就投机取巧。

    颁布执照年限,严格要求商人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按照年限经营,对于赚巧钱、拉投资后套现离场等不义行为,严格打击。

    说白了一句话,把一个人捆绑在一个行业里。

    皇帝不许你动,你动了就犯罪,就该杀。

    并颁布史上最严格的离岸法,在国内有产业、有家小的人,一概不许离境,一旦资产离境,立刻诛族。

    民间商贾一片哭嚎。

    这二十年来,经商环境极度宽容,皇帝支持商贾,商贾赚的盆满钵满。

    忽然之间,皇帝下达最严禁令。

    稍加了解才知道,是那几个图书巨头惹恼了皇帝,大明书店在皇帝手里一直亏损,换主之后就盈利了。

    皇帝大怒,才颁布了法案。

    民间的巨头商人此刻杀了他们的心思都有了,你们沙比啊,没事招惹皇帝干什么啊?

    收购了大明书店,你们蔫吧赚钱得了,等几年再盈利不行啊?不能让皇帝心情好点?

    非得把大环境给毁了才甘心啊?

    你们不想活,别带着几百万商人一起死啊!

    这几年,确实有人转移资产,逃离大明。

    大明打通世界之后,他们知道海外还有富庶国家,赚一大笔后就提桶跑路,去欧洲享福去。

    但随着离岸法实行后,谁也逃不走了。

    别以为你逃了,皇帝就没招了,那是皇帝不愿意理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