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3章 纵横捭阖,吞下意大利,变成大楚帝国(2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密旨里反复叮嘱朱见深,地中海的地盘可以放弃,红海一定要牢牢掌握住。

    运河要在三年内开凿完毕,不要管死多少人,要快速打通运河。严格控制血统,国内会源源不断送人过来,决不许混淆血统。

    末尾,皇帝告诉他,奥斯曼看似张牙舞爪,在欧罗巴其实是外人,他早晚会被清出去的,楚国和他一样,都是外人,所以要交好奥斯曼,把运河利益分给奥斯曼一些。

    通篇洋洋散散几万字,用的是白话文。

    将欧罗巴局势分析得通透。

    中枢还会不遗余力给他支持,这次派来重臣陈泰,帮他组建中枢,皇宫可按照紫禁城样式仿造,他虽是王,实则是皇。

    还让他从基层提拔人才,为己所用,大明会再送一些进士、举人、秀才过来,让他建立科举制度。

    重点是血统,大明过来,不是被同化的,而是要同化他们的,要分清矛盾主次,利用各国矛盾,辗转腾挪。

    尤其要和教宗交好,罗马是教宗中心,也是欧罗巴中心,控制罗马,就捏住了欧罗巴的蛋蛋,这是楚国能从藩国变成帝国的根本,皇帝让他警记。

    朱见深心中感动。

    六次战争,中枢砸进去1200万,根本不可能回本的,可皇帝毅然决然的支持他。

    这次更是送上来大量物资、商品、粮食,还有大批机械,让他建立工厂,组建一个国家需要的东西。

    还有大量货币,让民间正常流通。

    更是派来重臣,帮他组建中枢。

    和密旨一起的,还有一封家书,是他的王后、万侧妃等人写的家书,最后一篇则是他的长子朱佑樘给他写的信。

    他信里绝口不提他在宫里惹了多少祸,只说皇爷爷对他如何如何好。

    但家书里都告诉他了,他大儿子朱佑樘多么淘气,眼泪簌簌而下,他想家了。

    他先见了皇帝给他派来的重臣。

    陈泰领头,还有几个熟人,李贤的儿子李璋,宋伟的儿子宋咨,毛忠的孙子毛铠等等,都算不错的贤才。

    可见皇帝是真心为他组建中枢,而非往楚国里埋钉子。

    想想也不可能,密旨里写的清楚,他们只在楚国四年,然后就要回国了。

    看看这些人的表情就知道,真的嫌弃这简陋的藩国,朱见深根本留不住他们。

    举办一场宴会。

    席间说起了正事,陈泰建议,立刻派人交好奥斯曼。

    奥斯曼老皇帝被气死,新皇帝巴耶塞特也是个枭雄,一番商议后,就答应了和大明合作,但要在开罗运河上占到利益。

    一番磋商后,奥斯曼愿意出三十万奴隶,保证运河在两年内竣工,大明让给奥斯曼10%股份。

    这让运河公司其他四国十分不满。

    但朱见深早就派人去打招呼了,说大明皇帝的意思,要求快速打通运河,不然他这个楚王也当不下去了。

    言下之意,有问题你们就去和大明皇帝去谈,我就一个跑腿的,你们别为难我。

    大明在运河的股份变成了25%,仍是大股东。

    这条运河,也变成了六国运河。

    有了奥斯曼加入,开凿速度进一步加快。

    周玺踏上西西可里岛,准备收入囊中,可那不勒斯不愿意,周玺就等着他们不愿意呢。

    直接驱使强兵攻打,直接强占,不予投降的直接屠杀。

    大明在欧罗巴的舆论本就不好。

    这一屠杀,顿时引起欧罗巴上下的唾骂,把野蛮人给坐实了。

    教皇更是直接下旨,让野蛮的明人停止脚步,周玺可不傻,他出自讲武堂,是于谦的亲传学生,更是皇帝极为看好的年轻小将。

    他对政治的敏感度还是很高的。

    当教宗派人来传旨,他立刻停止攻伐的脚步,这乖巧的态度,让教宗还算满意,还想让他皈依基督。

    周玺是坚定是保皇党,皇帝什么都不信,他也不信。

    但他亲娘,是坚定的佛教徒。

    所以他心里是偏向于佛教的。

    基督在大明也有传播,信仰的人也不少,但无法挑战佛教在大明的统治地位,即便是道教,也得委屈的位列第二。

    第三的是黄教,第四是伊教,第五是基教。

    但五教再大,也大不过儒教。

    儒教改造宗教起来,比什么都厉害,基督也得被迫进行改变,不然严重水土不服。

    而这远在万里之遥的教宗还不知道,等他们知道,肯定要对大明宣战的。

    所以周玺是拒绝的,这让教宗不满了。

    教皇想让大明上下全部信仰基教,在景泰十三年的时候,他们就派人和大明皇帝明谈了,结果大明皇帝断然拒绝,还和教宗打了一仗。

    教宗还号召十字军东征,当然了,东征没成,但教宗和大明关系确实不怎么好,后来是大明主动交好,双方才有缓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