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7章 明风不倒,明祚不灭,祭祀、节日、传承,增强华夏归属感认同感(2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太子、太孙都不喜欢,白人长得不咋地,但也比黑人强啊,凑合着用吧。

    明人做太监的很少。

    主要是用外夷,不容易产生派系,上位者能放心使用。

    宫娥也是,白人女子很多,都是挑的颜色艳丽的女童,送来宫中做粗活。

    皇帝也不止全用官宦人家女子,因为这些女子很多活是做不了的,那就得有粗使丫鬟。

    再说了,这些外夷在大明没有根基,皇帝用着也放心。

    皇帝有一个叫影子的特务机构,主要就从外夷、养济堂孤儿中挑选人才,从小就培养,一直隐藏在暗处。

    影子里有多少人,谁是头目,这些人藏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连一直侍奉皇帝的汪直都不知道。

    朱佑榶去詹事府。

    朱见淇的詹事府里没有成员,但太孙的詹事府里,配备的超级齐全,年轻干才,全都放在太孙詹事府里。

    但可这不是偏心,老人家都是隔代亲,有了孙子就都能理解了。

    皇帝对其他几个孙子也不错。

    朱佑榶詹事府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人,老四十一,朱见涯,他的亲叔叔。

    老四十朱见溽分封出去后,在朝中处置政务的,基本是太子、太孙和老四十一,偶尔太子家的几个儿子,也跟着处置政务,但参与不多。

    很显然,太子没有皇帝那般胸襟。

    皇帝是贪权、霸权,但却懂得放权,抓重放轻,不止对太子,对天下百官,皇帝都肯放权给下面。

    就说财政收入,地方截留一成,用作地方使用。

    皇帝却额外加了半成。

    并且提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切按政绩说话,能干的官员就要大加奖励,不能干的庸臣就要滚下台来。

    地方财物截留太多,导致中枢朝臣都担心,地方是否会自治。

    可现在都是景泰五十六年了,不但没自治,地方发展迅猛。

    跟谁干有好处,大家心里都有本账。

    皇帝向来不吝惜赏赐,甚至将很多约定俗成的分帐方式,放到明面上来,潜规则变成明规则。

    就说官员,以前不许经商,可防住了吗?

    现在允许经商,允许奖励。

    朝代变了吗?大明变了吗?

    没有呀!

    可太子就做不到皇帝这样,朝中所有人都清楚,在皇帝手下做事,只要你有能力,皇帝就会喜欢你,你想做什么官就让你做什么官,你想有多少钱,就有多少钱。

    没错,弊端很大,但大明发展如此迅猛,难道不是因为皇帝敢用人的原因吗?

    以前千防万防,防住了吗?

    太子完全做不到,太子是既当又立,想要发展,还想让官员做圣人。

    皇帝是别谈感情,就谈钱。

    太子是,谈感情,还得谈钱。

    问题是太子远没有皇帝的胸襟,皇帝敢把朝政全都交给太子、太孙去管,对内阁八部六寺重臣,极致信任;对地方督抚,给予最大程度支持;对于藩国,倾其所有的给予。

    再看看内阁官员序列,皇帝是紧着年龄大的官员先让他们做首辅,这是人情味。

    景泰朝所有重臣,都能过过宰相的瘾,太师、太傅封了多少?公侯封了多少?

    有多少文臣武将配享太庙?

    纪念文臣武将,改城名、改地名、改街道名,建庙祭祀的文臣武将有多少?

    这是人情味啊。

    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皇帝效死力呢。

    再看看太子,一个封爵都抠抠搜搜的。

    没错,一个封爵,要赏赐的东西很多的,而且是世袭罔替的爵位,不是降爵制。

    再看看皇帝呢,皇帝是把勋贵满门都招进学校里,进行培训,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挣爵位。

    景泰朝,封国公十四位,侯爵过五十位,伯爵二百多位,世袭的武将不计其数。

    你是军中武将,你会支持谁?

    皇帝从来没说过,爵位多,负担重。

    反而总诏来勋贵家主入宫,一顿臭骂,逼迫他们的子侄族人从军,建功立业,爵位皇帝从不吝啬。

    皇帝可不是就封爵啊,还要在他们立下战功的地方建庙祭祀的,还要办授勋礼,给武将们授勋,赏赐府邸、工厂,各种东西变着花似的赏赐。

    还有战争中战死将士的遗孤,都是皇帝掏钱养着的。

    军中上下,谁不得说皇帝够意思,为这样的皇帝打天下有前途。

    就说军饷,绝对一分不少的发下去,只会多发,不会少发,只会早发,绝不晚发。

    各种补贴,皇帝变着法似的赏赐,只多不少。

    对军中战死者,更是立碑祭祀,将每个战士的名字刻在碑上,让后人铭记。

    皇帝做了这么多,在军中必然备受爱戴。

    太子呢?

    太子对一个爵位都抠搜,何况一大群有功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