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9章 大理南诏澜沧篇:穷省、乱象、肃清(2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学。

    口才没有卷面分,主要应对面试,面试是高考结束后,暑假期也不能放飞自我,要练习面试,大学有入学考试,就是面试,考生面试成绩过关后,才能进入大学。

    大明对大学是严进严出,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柴,上大学不是为了延缓就业,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上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锻炼能力,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留级生,会颁发大批肄业证。

    十门功课,满分是800分,语文、数学各150分,政史地经合一张卷,共250分,物化生外合一张卷,共250分。

    老皇帝非常重视大明文字的发展。

    从景泰十年开始,便不停翻译外来书籍,填充汉语,丰富汉语言,并每五年增修一次词典,十年一次大修,每次都会增加厚厚一大本的新文字。

    到了景泰六十六年时,景泰大辞海,那种最大部头的辞海,已经有一百多本了,普通人根本就不会买这种工具书。

    朝廷在消灭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从其他文化中濡养汉字,增强汉字生命力,持续推广汉字。

    一些英语、法语、德语连他们本国人都不太学了,但大明学子却都会一点。

    而这几年,大明还在推广普通话。

    这个普通话,也是经过几十年激烈讨论的,直到景泰五十八年才彻底定下来,景泰六十二年才开始全国推广。

    到底什么才是普通话,这个范围实在太大了,唐宋元明,口音完全不一样,大明定国之初是吴侬软语,定为官话国语。

    可是,随着太宗迁都北京,从天下迁来大批富户,大肆融合后,导致大明的南京官话走歪了。

    就连朱祁钰说话,都区别于南京人的口音,或者说完全不一样。

    别说他了,太宗皇帝的口音,都趋向于北方口音。

    但他说的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并不一样,东北方言也不是后世那样的。

    随着景泰十二年开海,大明越来越包容并蓄,整个京畿容纳两亿人口,来自天南海北的哪的都有,口音就更杂了。

    就连皇帝四十一个儿子,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

    跟哪个师父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他们的口音。

    如果采用京片子,还是听不懂,因为这个时代的北京话,还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彻底定型。

    比较成熟的是南京话、粤语、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四川话。

    经过漫长时间的讨论,朝野上下,参与讨论的有几个亿人,热烈讨论该定哪种语言为大明国语,民间吵了几十年。

    因为没有统一的方言,实在不行了,天南海北说话都不通,怎么做生意?怎么交融并汇?

    初期讨论都是以雅言为主,可雅言晦涩难懂,并不适合做官话,必须确定一种大家都能听懂,非常标准的普通话。

    最终在景泰五十八年,确定新国标,基本符合后世的普通话。

    但是,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会让一些文字失去了本意,因为文字是先说出来,后写出来的,华夏文字又是象形文字,是脱胎于形的,改变了发音方式,就会让一些文字失去本来的含义。

    尤其在加以简化文字的话,文字就会失去原本的韵味。

    关于这种说法,讨论了三年多。

    最终中枢力排众议,决定推动新国标。

    其实,后世普通话,也是经过讨论出来的,以北京方言为主,兼顾南北,清末时候产生的普通话雏形,一点点讨论定下来的。

    普通话现在虽然推广,却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让孩子们都说普通话。

    现在肯定不能,别说老皇帝,就是太子、太孙都不会说呢,大家说话都带着各自的口音。

    朱祁钰的口音,雅言中夹杂了一些京味儿,又增加了些普通话,又跟满朝文武学了一堆方言,他说话旁边得带个翻译,不然大家都听不太懂。

    朱见漭的话里,还夹杂了蒙古语、莫斯科语,夹杂了很多口音,连老皇帝听着都别扭。

    最好玩的是蒙古语,作为好几百年来世界最大的语种,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内,消失殆尽,到现在想找一个蒙古语专家都找不到了,虽然有一些文学著作流传于世,却没人会说了。

    蒙古人抛弃他们的文化是最利落的,但他们说话带着一股蒙古味儿,一听就是蒙古人。

    他们的第二代,蒙古味就没了,但是,蒙古味却融入本地方言里,方言里诞生了新方言。

    好在,方言彼此听不太懂,但却都写一样的文字,认识一样的文字。

    从成都环城列车下车。

    朱厚煐坐在专列上,撩开窗帘,看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家穿着各异,西装、中山装、长袍、短褂、马面裙、休闲装穿什么的都有,有的戴礼帽、四方平定巾,戴瓜皮帽、遮阳帽、古笠,有的留长发,梳成老样子,有的则披头散发梳成西方人的样子,有的还留脏辫,但很多人剃短了头发,穿新潮衣服。

    下火车的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