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5章 大明黄昏将至:于谦的遗言(二)(2 / 5)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朱祁钰吐出一口浊气:“所以,他跟朕斗了一辈子,朕都没杀他,因为他的功劳,有再造大明之功啊,朕舍不得杀他,也不会杀他。”

    “这这一生,看不透四个人。”

    “胡濙、于谦、李贤和王守仁。”

    前三个能理解,王守仁那么年轻,老皇帝看不透他?

    “胡濙能排在于谦前面,单纯因为他年纪大,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于谦则不是,朕单纯地看不透他。”

    “他明明可为大明献身,却又不愿意为朕献身。”

    “他明明支持朕,却有时候会对朕视而不见。”

    “他有自己的坚守,有时又是个无赖。”

    “他死了这么多年了,朕都没琢磨明白,于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他一心为公,可朕让他变成勋贵,又也开始往自己手里网罗利益。”

    “说他爱国胜于爱家,可他的子孙安置得也不错。”

    “说他不爱国吧?国家有难之时,你永远都可以相信他,可以将国家这个重担,压在他的身上。”

    “说他爱国吧,朕的圣旨,很多时候他都不听。”

    朱祁钰摇摇头:“到现在朕也想不透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临终之时,朕去探望他。”

    “朕和他进行过一番密谈。”

    朱见漭竖起耳朵:“您跟师父谈了什么?”

    “谈了很多,那是朕和他,第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朱祁钰陷入回忆之中:“那时的他,比现在的朕还大有不如,起码朕还能说话。”

    “他说话很费劲了。”

    “但出奇的奇怪,他的话朕都能听懂。”

    “也许是多年培养出来的默契,有些话他不说,一个表情朕就懂了,然后朕复述他的意思,他点头或摇头。”

    “朕问他,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他不怕吗?”

    “他说,当然怕了,可他不想让大明变成南宋,不想让大明亡于他这一代人手里。”

    “正统帝离京时,将兵部事务尽付于他手。”

    “他认为,他有义务承担起帝国的安全来。”

    朱祁钰道:“二十多年来,他从不跟人谈论北京保卫战。”

    “他始终认为,用京畿百姓的生命,换取战争的胜利,是极为不光彩的事情。”

    “他很少提及自己的战功,他自认为杀戮过甚,必遭天谴。”

    “他一直想做圣人。”

    “朕偏偏不如他的意,就不让他做圣人,一脚把他踹进勋贵的屎坑里,让他在屎里游泳。”

    朱祁钰笑了起来:“现在看来,朕做对了。”

    “这世间少了一尊圣人于谦,多了一尊战神于谦。”

    “征服整个漠北,可以说有大半是于谦的功劳。”

    “你可知道,景泰八年前的于谦,和你认识的于谦,判若两人。”

    “朕其实一直在怀疑,这是两个于谦。”

    “所以朕问他,为何前倨后恭,判若两人?”

    “他说,他六十岁之前,是为大明而活,六十岁之后,他想为自己而活。”

    “这种活法的转变,是朕逼的。”

    “因为朕封了他的爵位。”

    “他不授是不忠,受了爵位心里不爽,要么自己改变,要么自己去死。”

    “在重病之后,他感觉自己死了一次。”

    “所以他说,自己该换个活法了。”

    “这也拉开了和朕斗争的序幕,他就要和朕做斗争。”

    听到这里,朱见漭抿嘴而笑。

    他最感谢的人,就是他师父于谦。

    他拜于谦为师时,于谦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没有精力带学生了,可于谦考验他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带他。

    那时的于谦,就如现在的朱祁钰,油尽灯枯,靠着一股心气支撑着。

    朱祁钰的心思在理论上面。

    于谦则将最后的精力,放在教导他兵法上面。

    而且,于谦的教学方式很有趣,他不会照本宣科的讲课,而是身体力行,让学生自己感悟,在一旁稍加教导。

    即便于谦已经老得不行了,还是通过刺激他的兴趣,达到让他明白兵法道理的目的,每一堂课上的都比较有趣。

    于谦有很多学生,但最出类拔萃的,只有三个,朱见漭,王信、王离。

    在景泰朝中期,军中中层武将,或多或少都跟于谦有师徒关系,他教出来的成名弟子不多,但默默无闻的超级多。

    现在的军中,受过于谦教育恩德的超过一半家族。

    朱见漭此刻回想老师起来,眼角有些湿润,老师病逝时,他并没在床前侍奉,可谓不孝。

    “朕仔细一想,盛世景泰,多亏了于谦和朕对着干。”

    “朕憋着一股劲儿,就得把这天下治理好,让他跪在朕的脚下,说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