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6章 盘点景泰朝,文臣武将排名(上)(2 / 6)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调换职位,马文升入京做首辅,朕打发他去藩国。”

    “朕一直觉得,马文升要比刘健更适合首辅。”

    “可是,马文升已经不是朕当年培养提拔的马文升了,他变化很大,他当首辅一年半的时间,是朕最累的一段时间。”

    “他是唯一一个,被朕罢了首辅的。”

    “刘健这才上位。”

    “之后的官员,伱都熟悉。”

    朱祁钰笑道:“可在朕的心中,都没有让朕满意的。”

    “之前,朕要建紫薇阁,效仿凌烟阁,建立一百五十功臣名录。”

    “当时就有人提议,朕将功臣排名。”

    “这些年,朕都没对外说过,跟你,朕说两句真话。”

    “朕若排名,肯定是文武分开排名。”

    “文官当中,第一名的是李贤。”

    朱见漭以为是胡濙呢。

    “李贤的功劳,比胡濙更大,胡濙只是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具体事务处置得不多。”

    “反而是李贤,事无巨细,做好首辅该做的事情。”

    “第二,当属耿九畴。”

    “在朕最难的时候,是耿九畴、白圭,帮着朕稳定朝局,之后耿九畴一直都是朕的左膀右臂。”

    “第三,是王文。”

    “王文其人,能力着实一般,但他对朕忠心,从未变过。”

    “在朕最难的时候,他能去督抚云南,当时大明只是名义上控制云南而已,沐府镇守云南,更多的是一种合作。”

    “中间要跨过贵州、广西,朝廷不可能帮到王文。”

    “陈文在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文坐镇云南,给大明统治云南,建立了基础。”

    “你可知,夺门之变后,若论功行赏的话,王文功劳可入前五,朕该厚赏他的。”

    “可朕并没有厚赏,而是将他发配到最偏远地区,形同流放。”

    “而他任劳任怨,终身也没有享受到夺门之变的福利,且为朕的景泰盛世耗尽了心血。”

    “朕欠他一世富贵,朕赐他万世美名。”

    “第四,是姚夔。”

    “没想到吧?”

    “朕巡幸南京时,姚夔跟朕保证,朕回京时,会将沥青路铺满京畿,他做到了。”

    “当时石油难弄,他绞尽脑汁的去找石油,开采、运输、熬制、铺路。”

    “两年时间,他做到了连朕都认为做不完的事情。”

    “大明的高速路,他居功至伟。”

    “看着现在纵横天下的高速公路,奠基人是姚夔,他位居第四,绰绰有余。”

    “第五是朱英。”

    “夺门之变的硝烟还未散去,山东洪水,天降神罚,民间皆说是朕之罪。”

    “危难关头,是朱英请愿,去督抚山东。”

    “他在山东四年,山东大治。”

    “你并不知道,景泰朝之前的山东,此地被太祖、太宗厌弃,又被孔氏欺压,年年造反,从未停过。”

    “朱英在山东四年,平息了造反,迁走了孔家,让山东恢复太平,逐渐恢复民生,再次成为富庶之地。”

    “以他的功劳,本可以直接入阁的。”

    “大明刚刚收回交趾,急需一位重臣镇抚,朕第一个就想到了他,所以在巡幸南京的路上,朕就和他密谈,让他去镇抚交趾四年,朕就允他入阁。”

    “其实,朕最开始就承诺,督抚地方几年,就要入阁为官,那次算朕食言了。”

    “朱英没让朕失望,他镇抚交趾,让交趾恢复平静,仅仅几年,便让交趾正式成为汉土。”

    “正因为他连续镇抚两省,皆让两省大治,他才能坐上首辅之位的。”

    “奈何他回京之后,一心揽权,贪污至极,做事太绝,最终被弹劾下场,落得个落寞结局。”

    “不过,朕并没有杀他,也没有让他退出中枢,而是入养心殿,担任朕的贴身秘书。”

    “朱英落得这般结局,也是他自己作的,不过他当时岁数也大了,能有这样的结局,乃是朕的宽仁所至。”

    “不过,他半生积蓄也没了,白贪了。”

    “第六是年富。”

    “年富的功劳,除了荡平湖北之外,还有为皇子老师,入阁后的种种功绩,所以朕觉得他该排在第六。”

    “无可厚非。”

    “第七是白圭。”

    “白圭十分可惜,他的能力几乎和耿九畴不相上下,只是死得太早,才华并没有完全展示出来。”

    “第八是韩雍。”

    “韩雍和项忠,朕觉得韩雍能力更强,而且韩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项忠更加狡诈多疑。”

    “老四,韩雍随你开拓东欧,你见过他用兵的,而且你还拜韩雍为师,此事朕知道。”

    朱见漭赶紧点头,若小兵团作战,他和韩雍不相上下。

    可韩雍强在统帅值点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