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8章 大战起,用战争解决政治难题(一)(2 / 5)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外国进口,这些年也没解决粮食独立问题。

    忽然断了进口,粮食立刻不够用了。

    前几年还能坚持,因为印度五国还会卖粮给大明,勉强够吃,但从成化七年,晋王登基称帝后,没过多久秦王也登基称帝后,印度陷入内战,自然不会卖粮食给大明了。

    到了成化八年,已经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

    朱见漭着急也没用,大明目前人口达到了51亿人,凭借现有的耕地规模,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所以,在成化五年,他就下旨,禁止民间饲养牲畜,不吃肉了,就吃粮食。

    就这还被民间骂惨了呢。

    可到了成化八年,民间都得称赞朱见漭有先见之明。

    可存粮是养不活五十多亿人口的。

    金融危机一爆发,全行业萧条,朝廷是愁坏了。

    老实说,景泰六十九年时,朱见漭就在暗中备战,倒是没想过参战,只是为了守卫大明。

    九年时间过去,大明备战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面对大萧条。

    摆在朱见漭面前有两条路:一、派人去缓和各国关系,以大明永不参战为名,请求各国开放市场;

    二、大明借着经济萧条的机会,将全体国民绑上战车,用战争的方式,缓解危机。

    这两条路,都是优缺点极为明显的。

    第一条路,好处是大明可以保持和平,可大明会变成肥羊。

    如果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发生,大明必须要参战,而且还要更早的参战。

    因为大明不是弱国、小国,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本来就是靶子,是所有藩国的假想敌,逃不掉的。

    参战时间非常重要,越晚参战,对大明越不利。

    当一个国家,荡平周围诸国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战争水平会达到极致,到时候兵临大明城下,大明的兵连血都没见过,哪里是虎狼之师的对手啊?

    而大明,先自缚双手,只盯着现在的经济效益,不看长期好处的话,最后只会变成肥羊,变成一道饕餮大餐,宋朝就是这样没的。

    第二条路。

    好处是能快速缓解危机,从民事企业转向军工企业,用军企解决民间生产力,而这样的大明,则会变成一个战争机器,以战开始,一定以战败结束。

    世界这么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统一的。

    大明想维系目前这庞大的疆土,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这还是有火车的情况下呢。

    恰恰是各国都有火车,拥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战争的距离,所以战争距离大明很近。

    既然不能统一世界,大明发动战争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而且大明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领土国家了,大明对领土没有任何垂涎的意思了,就想关起门来过小日子。

    还有一个点,就是大明化身战争机器,会让世界极端恐惧之下,走向变相统一,等于说大明单挑世界,战败是必然的。

    就算大明不会灭亡,进入战争泥潭几十年,活着也是伤筋动骨,根本不可能维系庞大的疆土了,到时候估计又缩回两京十三省了。

    所以。

    朱见漭一直在用中策,两条路中间,还有一条路。

    就是熬。

    朝廷掏钱,缓解危机,不低头也不参战,大明内部事内部解决。

    可这样一来,民间不满声音甚嚣尘上,本来失业就很不满了,朝廷摆明了不管民间死活嘛,情绪肯定会越来越差。

    朱见漭当做没听到,照常实行中策。

    他的口碑可开始崩盘了。

    本来他口碑就一般,上面有他爹那样的太阳,他做得再好,也无法和太阳争辉。

    这回口碑彻底崩盘,谁也救不了的那种。

    朱见漭七十岁了,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合格的政治家,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被民间所谓的民意左右。

    无论开战,还是求和,都没到时机。

    若开战,大明备战时间远远不够。

    求和,大明没有求和的先例。

    朱见漭其实在等待时机,民间矛盾到达极致时,他会用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他在思考,找一个好打的国家,速战速决,三天内结束战争,震惊全世界。

    逼着全世界打破现有的宗藩体系,主动朝贡大明,重新回到大明的怀抱。

    而这个国家他还在选。

    挑的国家要有肉吃,必须能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还不能太强,太强的话,三天打不下来。

    战争的时机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要等民间矛盾到极致时,恰到好处地给民间信心。

    亮剑于外,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宗藩老实起来,乖乖开放市场,让大明商品再次涌入他们的市场,恢复大明经济。

    而这场战争的核心,缓解大萧条,解决金融危机。

    吞并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是第二个政治目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