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7章 大战再起:大明绝唱,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三)(2 / 5)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武将,武将呢,只能乖乖给皇帝当狗,这就形成了闭环。

    这就是景泰朝塑造的政治形态的核心。

    三、教科书的编纂权,在宫中。

    这一点非常刁钻,到现在张居正都佩服老皇帝,因为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发现教科书的编纂权多么重要!

    这个编纂权,不是一直在皇帝手中的。

    当时,朱祁钰为了编纂教材,向征求全社会的意见,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后让很多人参与进来编纂,再一点点删改,最后出炉。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制度。

    由社会各界参与,不限于从政高官、民间学者、进士、学生家长、校园学生、研究人员等,云集社会各界人流,编纂教科书,再经过审核筛选,差不多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就要重新换一套教科书。

    教科书是新思想,也要不停更新换代的,首先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要符合教育需求,也要与时俱进,毕竟新时代新眼光新发展嘛。

    而教科书的编纂权和决定权,也就留在了宫中。

    文官不是没发现,就连武将都抢过教科书的编纂权,可是,除了皇帝外,没有人能够统筹世界各地的意见稿。

    后来,这个权力就留在了宫中,一直延续至今。

    别以为隆庆帝被张居正压制的,脑袋都不敢抬,他确实不敢当一个皇帝,但教科书的编纂权,他死死抓在手里。

    十几年来,他一直亲自编纂教科书。

    这就很恐怖了。

    皇帝掌握了舆论权,就是无敌的存在。

    尤其隆庆帝,他确实丢了皇权,问题是他不做错事啊,一个洁白无瑕的人,怎么变黑呢?

    隆庆帝这些年,专门在宫中当个学者,发表文章,给读者回信,同时编纂教科书,极为重视教育,反而在民间颇有好名声。

    重视教育呀,他就能引导未来十五年孩子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纂,是根据上一套教科书,适当增减的,等于说,他的思想会引导起码三十年的学生。

    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恨死了张居正。

    再说了,世界大战落幕之前,张居正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民间舆论都在说隆庆皇帝好,应该还政于隆庆。

    主要是隆庆帝这些年伪装得太好了。

    他处处在学朱祁钰,将内帑的收支报给民间,然后全部捐出来,这是牺牲钱财要美名。

    同时注重教育,他当皇帝这些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所有皇帝,还身体力行的编纂教科书,亲自走访民间课堂,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聆听各界的声音,编纂教科书。

    他有教书皇帝的美名,他还提高了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重视学校孩子的声音,听听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张居正也知道,隆庆帝在邀买美名。

    但他也没办法。

    原因很多,其一军政事务繁忙,其二他也不能什么都管隆庆帝,他和隆庆帝是合作关系,隆庆帝愿意让权,他得知道感激,如果他不懂事,隆庆帝非要闹,中枢政治不稳定,他也没法一心对外。

    所以,只要隆庆帝不闹,也就由着他去吧。

    隆庆帝谨小慎微,这些年一直在要美名,其他方面都很听话。

    还有一个限制张居正的,就是冯保。

    他能顺利掌控朝政,和冯保相得益彰息息相关,问题是,冯保是太监,他天生是隆庆帝的人。

    如果张居正废了皇帝制,冯保何去何从?

    皇帝都没了,哪来的太监?没有太监,司礼监有个屁用?冯保的权力如何保证。

    就算张居正告诉他,没了皇帝,你照样做我的大管家,冯保就一个字:滚!

    所以,冯保是皇权的最大保护者。

    这就是朱祁钰越来越重用太监的核心原因!

    太监,是皇权的最后一道保障。

    但不能用祸国殃民的太监,得经过宫中严密制度的遴选,其实和科举差不多,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干练之才。

    只要司礼监能够正常运转,哪怕皇帝不上朝,大明也不会乱。

    所以朱祁钰时期,就对太监制度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爬上来的太监,保证个个都有能力,心智如何且不看,就看能力咋样。

    而冯保,是嘉靖帝留给隆庆的死忠。

    他对隆庆是非常忠心的。

    张居正当权臣可以,但不能当乱臣。

    甚至,大明庞大的勋贵,也绝对不会同意张居正乱政的,一旦大明没了,他们与国同休的爵位怎么办?

    还有他手下的主力军,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人也不会同意的。

    我们是为大明效力呀,大明没对不起我们呀,我们为什么造反?

    军中也是这个声音!

    大明给发饷发补贴,一分钱不差,军人社会地位还高,经常打胜仗,奖金拿到手软,为啥造反啊?我造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