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5章 战后复苏:兄终弟及(七)(2 / 3)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这才是朝臣想看到的局面。

    至于信王,他还没资格登上太子之位。

    因为文官都反对。

    兄终弟及,那是兄长没儿子的情况下,天启帝有儿子,只是这个儿子天资一般而已。

    天启帝通过一系列手段,试探出所有人的想法。

    从天启六年之后,储位空悬,到了天启九年,云郡王已经有了储君的仪态,处置政务也变得轻车熟路,看起来像是一个卓尔有为的好皇帝。

    可是。

    天启帝却知道,有非常多的能人志士在云郡王府中效力,才让云郡王看起来很是贤明,其实还是那个草包。

    聪明是天生注定的,可努力不是,一个笨蛋玩命学习,也能学会,可云郡王的心思都在装相上。

    大明不容许出现一个傻子皇帝,那会让皇权衰弱,最终让皇帝制退出历史舞台。

    他开始筹谋,从信王儿子中挑一个过继。

    信王的嫡长子颇有君子之风,且勤奋好学,有时候他都羡慕弟弟,不仅自己才智浑然天成,儿子也这般出色……

    他想到了自己的太子,他也是这般出色的。

    过去这些年,他也怀疑过有人害死他的儿子,可至今都没找到证据,他查了几次,什么都没查到。

    因为儿子的死,皇后张嫣于去年也病逝了。

    他也想过自己再生一个孩子,以现在的科技是能生的,可是,他都六十一岁了,生个儿子,谁来调教?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皇帝?

    不是天启帝无私,而是现在的时代浪潮对皇帝制非常不友好,皇帝要处心积虑,步步为营才行。

    所以,他决定和弟弟商量,把他的嫡长子要来,过继给自己。

    朱由检肯定不能答应啊。

    过继可不是过家家,就彻底变成了皇帝儿子,信王这一脉谁来支撑啊?

    但此事由不得他任性,天启十一年,信王长子朱慈烺过继给天启帝,并没有直接确立为太子。

    而在天启十一年,南方热死了一百多人。

    民间认为北方加高后,导致南方温度骤升,是热死人的根本原因,南方因为忽然暴热,导致人均寿命下降,朝廷却没有出台对应的政策,已经搞得天怒人怨了。

    这次事件,只是借机发难而已。

    民间舆论声音极大,都认为是加高北方造成的,导致南方极端高温,夏季平均温度在40度左右,简直能热死人。

    朝廷也不是没想办法,每个省都增加了很多人工湖,并且增加人工降雨的频率,还有就是发放高温补贴、空调补贴等等。

    现在哈尔滨都不是避暑胜地了,哈尔滨夏季最高温度能达到40度,热得可怕。

    现在的避暑胜地是兴安岭,夏季平均温度在27度左右。

    尤其在渤海省、黄海省填海成功后,北直隶的气温直线升高,本来京师就热,这回更热了。

    这回体会到南京的气候了。

    室内工作还好一些,有空调,室外工作实在太遭罪了。

    所以,民间舆论,天启帝是能理解的,可这舆论背后的目的,是指责三大工程,这可就是政治不正确了。

    世祖皇帝最大功绩之一,就是三大工程。

    即便在今天,世祖皇帝的拥趸非常非常多,几乎都是吹捧世祖皇帝的,固然有政治因素,但谁也不可否定他的伟大。

    伟人,之所以被万世铭记,就因为他足够伟大。

    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就那么几个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还有太祖。

    就这么几个伟大的人。

    明世祖能和这些伟人相提并论,再怎么吹捧都不过分,在大明属于是过度吹捧了。

    等再过些年,一定会有人评判他的功过。

    但现在,不行。

    天启帝的太子一死,导致几年来政治混乱,如果再有人质疑世祖皇帝,朝政会更加混乱。

    再等几年,等到太子定下来,等到朝纲稳定的时候。

    天启帝只能发放抚恤金,大事化小。

    他过继了弟弟的嫡长子朱慈烺,但并没有确定顺序,也没有立太子,他想考验朱慈烺一番,看看朱慈烺对他这个亲伯伯有多少感情?

    这一考察,就到了天启十五年。

    六十五岁的天启帝,忽然就病了,而太子之位空悬,天启帝因为生病心情不好,拒绝立储。

    而云郡王和朱慈烺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是天启帝放纵他们去争,磨砺出来的才是好皇帝,其实他还寄希望于自己的亲儿子。

    可云郡王不争气,一直浮于表面,和朱慈烺比不了。

    可天启帝这一病,就愈发严重,他不相信太医,请了很多医生入宫,吃了很多药,结果病情越来越重。

    到了九月份的时候,天启帝已经起不来床了。

    而太子之位空悬,朝中各方势力斗法。

    九月十七,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