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七十八章:市井码头(2 / 2)  民国诡闻实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银行、医院、剧院,列国使馆也随之入驻。

    在当时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这对于汉口百姓来说,无异于一次霹雳巨变,也让百姓开始开眼看世界。

    洋埠界的划定,使得江汉城的西北方向迎来繁荣发展,尽管洋埠界确实为丧权辱国之举,却不可否认洋埠界的发展,给江汉城带来了西洋文明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随着埠口开通,汉口外的江面上,远洋航船、游轮驳船通航无数昼夜不息,将西洋的货物经由这里运往天南海北,使得江汉城连接入世界贸易网络。

    当时,整个江汉城市包含了汉口、汉阳、武昌,以江水大桥连接三岸,数十万洋人多聚集在汉口,而在洋埠界以外的区域,居住的多是华界百姓。

    这里居住的百姓,比之洋埠界要多出五六倍以上,至少有五六十万人,大量的人聚居在华界,热闹之余也让华界内住房资源变得极为稀缺。

    有些百姓,一家三代只能蜗居在单房小院里,甚至,睡觉的地方只有一个床板。

    这样固然憋屈,对他们来说却已经是足够幸福,毕竟,他们能在乱世活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华界能聚集那么多人,汉口商业繁荣只是原因之一,北方的战乱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自汉口开埠以来,北方先后经历太平民乱、捻军、匪乱、蝗灾,早就民生凋敝日益艰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已经活不下去,他们要么逃往江南,要么,就借由汉口的名气涌入江汉。

    难民、流民、失地农人以及流亡商户进入江汉后,全都聚集在汉口的华界以及汉阳地区,他们和附近的农人、外省移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群体,说是三教九流也不为过。

    最能促进民俗融合的就是移民流动,这些北方难民潮涌汉口,使得南北的民俗风尚、方言俚语、饮食习惯、技艺匠作开始在这里汇聚交融,最终形成汉口独特的水旱码头市井文化。

    当时,各省戏曲多在汉口百花竞艳同台演唱,楚剧、粤剧、川剧随着商会行会来到汉口,在一街之隔的华界搭台子唱野戏,南腔北调混杂,世间百态汇集一处,极为热闹。

    最繁荣时,各个教堂庙会、寺院公馆都在外面搭有戏台,好用来酬神演出,每到演出时,往往聚集成千上万人,与洋埠界的西洋舞厅竞逐热闹,相映成趣。

    “商业繁荣,不管什么刁钻洋货都有人购买,民俗融合,不管什么南腔北调都能有人捧红,江汉从上世纪繁荣到今天,确实算得上是东方芝加哥。”

    徐侠客介绍完江汉历史,众人惊讶之余,也对市井码头文化,产生了一丝好奇。

    “要不,哥几个去也去看看?”岳观潮问道。

    “可我们不知道孙大乔去了哪个戏园子!”这可犯难了,整个华界数千座戏园子,这还不包括野戏台,想找到孙大乔难之又难,徐侠客也只能照实说话。

    “我知道。”岳二炮满脸得意,他顿了顿,语气神秘说道:“我锁门后,我去他屋里看过,有个看完的票根,好像是什么芙蕖楼。”

    “那走吧,我们也跟着孙大乔这老饕,看看他听的什么戏,能废寝忘食这大半个月。”

    岳观潮说话间,宋思媛已经穿戴整齐,四人上了门锁,拿出江汉城的舆图出了旅店。

    他们居住的地方叫里分,是西方联排别墅和东方合院风格杂糅的建筑,规整紧凑、布局严肃、巷道笔直、建筑统一,多为中西洋楼,在这里住酒店,就是因为这里距离江汉路并不远,一街之隔就是成行成块的洋埠界。

    徐侠客所说的戏台,多集中在江汉路附近,老远就可见繁多戏台围满看客,听不尽的南腔北调,吃不完的南北杂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