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83 牛啊牛啊(2 / 3)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有些心有余悸。

    “扇贝,先吃扇贝。”

    进屋就招呼起来,摆了三桌,一桌就是高层,两桌在隔壁房间,都是随行人员。

    邱少飞招呼着服务员赶紧把“零食”端上来。

    所谓“零食”,就是扇贝、蛏子还有小八爪鱼,白灼清蒸然后自己沾个酱油碟还是蒜泥碟,这些是随意的。

    八爪鱼都是一两左右的,一口一个,吃起来非常带劲。

    关键是不韧,不像大的章鱼弄不好就是吃橡皮筋的糟糕口感。

    张浩南胃口一向好,甩开腮帮子,直接上手,剥蛏子熟练得很。

    “张老板,啤酒厂的事情,全部摆平呢,我估计还要个把月。”

    “无所谓的,这种事情都是小事情。翻篇的不过问,讲讲以后。”张浩南拿起一个扇贝,是红壳的那种,贝柱跟个蛋黄剖面一样诱人,一口一个。

    旁边还放着烫壶,里面是本地的黄酒,风味跟沙城的基本一致。

    稍微抿了一口,张浩南咂咂嘴,接着道,“马上呢,‘沙城食品’就要集团化,会有业务拆分出来。也有原先的业务线要独立运营。像‘沙记’,目前战略定位就是大城市的市区,但是中小城市的业务,肯定也不会放弃,所以现在打算推出‘阿南农产’这个业务线,也是独立运行,主打二线城市及中小城市。”

    “‘阿南农产’的扶持力度?不知道在集团中什么地位?”

    邱少飞拿起酒杯,跟张浩南碰了一下。

    “我起家就是在沙城的菜市场开了‘阿南农产’。”

    “噢?”

    闻言,邱少飞肃然起敬,要知道,外沙市的“阿南农产”,是沙城之外的第一家,也足见重视度。

    “因为‘阿南农产’主打的就是本地化精品,再加上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调配能力,一般农村自留地的产出集散是个问题,但有农村供销合作社,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张浩南跟邱少飞就有一说一了,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废话,“然后就是物流上的事情,也不要担心。配送调货都有电瓶三轮车,基本上一百来个农村供销合作社,都有先租后付或者直接分期付款的农户。效益比专门考个驾照开拖拉机要好。当然我是说咱们这一带啊。”

    长江两岸如果不是特别有运货的生意,或者家里耕种规模特别大,手扶拖拉机是没有购买必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有些地方已经开始限制拖拉机进城,这就等于说直接砍了这种工具的存在必要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工具使用环境,说白了就是版本不对。

    “会搞加盟连锁那种吗?”

    “不,‘阿南农产’是直营,并且会根据片区来执行‘一市场一店面’原则。也就是一个中大型菜市场,就会开一家店面。比如说外沙市的人民桥和城河两个市属农贸市场,能进驻最好,不能进驻就在旁边买房产开店。”

    “加上现在东菜场的‘阿南农产’,那就是三家店了。”

    “短期内肯定开不了,灯盏村的配套工作还没有做起来,培训还在进行中,要全面落实,起码是半年以后。”

    张浩南又剥起了一个蛏子,连肉带汁水一口嘬,吃完说道,“这次过来呢,重点有四样。一是‘阿南农产’的定位,二是在外沙这里寻找合适的鳗鲡养殖场,三是拿一个货运码头,第四才是啤酒厂。啤酒厂是最不重要的,现在产能都是姑苏、梁溪的工厂在发力,在工艺师工程师来外沙市重新规划之前,这边就是先发点生活费维持好工人情绪,不会马上开工。”

    “养猪场呢?”

    “你要是在外沙市这里一直做下去,我今年就可以投。你要回江皋,那就以后再说。”

    听到张浩南这么讲,邱少飞也是露出了笑脸,张浩南是真给他面子。

    今天这饭桌上,多得是外沙市本地的农业部门业务骨干,他们早就听说过张浩南,也被邱少飞提前打过招呼,描述过张浩南大概是个什么风格。

    但现在多少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张浩南可没打算给外沙市的人面子,在人情建立之前,没有面子可言。

    抬邱少飞一手,也不过是提醒本地人,他是冲邱少飞来的,可不是外沙市的市政府。

    理清楚其中的关系之后,明天的饭局才会摆正态度。

    之所以邱少飞要提养猪场,那是因为“江皋·大桥养猪场”是他的重要成绩,起飞就始于此。

    而且业务上也更熟练一些。

    不过张浩南说的也对,除非邱少飞一直在外沙市做,否则,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忙前忙后,给别人做嫁衣,没必要。

    当然外沙市要是给予别的补偿、交换,那也不是不可以谈。

    这光景呢,邱少飞就是个外沙市的工具人,借来稳定“沙食集团”以及松江市市政府信心的。

    为何还带着松江市市政府?

    因为外沙市也想迅速打入松江市的大市场,不管什么产品,工业品还是农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