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22 大市场布局(2 / 3)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道,全市集中力量搞一搞,问题不大。

    当然现在柯城市政府也没办法发债券,搞摊派多少也不合适,不过用集体资源入股的方式,再把股权拿去抵押,银行捏着鼻子,这钱也不是不会放。

    只不过既然都去两江省走了一遭,还专门在大桥镇专门,资金上的事情,其实陈正和张济深都清楚,现在不算什么大事情。

    他们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跟基层老百姓要做好沟通,并且在用人上把好关。

    没钱的时候突然来笔钱,谁的眼睛不是跟狼一样发绿?

    柯城的会议相对来说是比较低调的,不过两浙省显然不会轻易放过柯城可能引来的肥肉,所以七月份已经几次有省里的人过来视察,对柯城的哭穷也就是稍微听一听,承诺是不会给的。

    毕竟主要目的,就是想打听“太湖航线”到底会投多少,“沙食系”跟运河沿岸城市接触到什么程度了,每个城市每个航段每个闸口每个节点又分别谈多少钱?

    陈正口风很紧,他可不敢随便乱讲,整个项目事关未来柯城十到二十年是吃肉还是喝汤,这当口天王老子来了都别想撬开他的嘴,区区省府,拼着这副市长不当,怎么地也得抗过去压力。

    不过压力之大,也让陈正有些喘不过气来,过来做他工作的,除开柯城老早退休的老同志老前辈,省府办公室的人就差给他扣上无组织无纪律的大帽子。

    但两浙省省内去跟“沙食系”对话是不可能的事情,没这个信任基础,所以只能省内摸底,问一问航线沿途城市两级政府,“沙食系”有没有开始接触。

    主要是乌程和嘉禾两地的下属县市,其中乌程市因为紧邻太湖,是最有可能提前接触的。

    两浙省省府跟乌程市政府沟通之后,确认了“沙食系”的确有考察,不过率先过来的商贸团,居然是为了推广“吾家农机”的小型机。

    至于说市属各局委有没有主要干部私人沟通,乌程市政府还真不好回报省府的询问。

    嘉禾市因为早先夏粮、秋粮的机耕机收外包,跟沙城这边有点交情,再有嘉禾市定位就是两浙省的粮仓,农业才是根子,所以有些事情,嘉禾市的干部也没有什么其他幻想。

    正因为这种思维误区,两浙省哪怕省内高层,也没有太重视嘉禾市方面有没有什么动作。

    而实际上的情况,恰恰相反,“沙食系”率先以米果类食品加工为切入点,跟嘉禾市进行了投资上的交流。

    食品工业落地嘉禾市,然后打造江南地区最大的米果类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涵盖“产、运、销”一体,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沿海近海航运码头和内河航运码头。

    这里面可不是只有沙城市政府帮忙搭个桥,还有松江市顾俊沙农垦单位,以及下沙县政府,松江市农业局不做政策指导,但会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

    也就是说,松江市农业局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框架内,通过包括不限于财政拨款在内的资金支持。

    至于说所谓的框架,那自然是大米制品的精加工增值。

    顾俊沙、下沙等地,是松江整个大市的粮食自给核心,在这样的现状下,其实跟嘉禾市在两浙省的困境差不多。

    要说松江市不想提振基层农民的收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凡有点追求,都想着靠这个无比过硬的政绩平步青云,只是以前没有合适的条件,国际环境上也不允许有这种杂七杂八的想法。

    毕竟最开始工农业配置,都是奔着世界大战去的,随时准备着放弃整个松江的工农业。

    整条长江的沿江节点,其实都是松江的备份,松江备份的备份,松江备份的备份的备份……

    不过谁能想到国际风云真就是一阵妖雾又一阵妖风呢,很多东西再要调整,没点魄力不行,没点家底也不行,没点机遇……更不行。

    张浩南带着江南江北十几二十万泥腿子横空出世,短短几年搞出这么个初步形成内部循环的系统出来,着实让人震惊又心动。

    所以当“沙食系”以大米类相关食品加工为切入点来谈判时,嘉禾市根本没有什么顾虑,因为切入点之所以是切入点,就是有带动效应在。

    当米果类制品进行集散时,商品集中带来的物流集中,自然而然地,会形成大量同线路商品共同靠岸。

    虽然不是搞什么国际贸易,但嘉禾的内陆码头做个中转站,小小地收点过路费,也是不小的一笔钱。

    再者就是米果类制品能解决相当一部分就业,至少能把嘉禾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口从耕地上解脱出来,生产效率和家庭收入,必然是双双增长,这种双赢共赢的结果,肯定是持欢迎态度的。

    而且嘉禾市本身的经济类作物并不在少数,只是自身增值做得有限,背靠“沙食系”,光靠“沙食系”的外贸渠道,即便不做代工,做自有品牌也完全有的做。

    所以柯城内部开会给干部们吹风做工作的同时,张济深会议上拿出来的PPT,可不是只有“龙游码头”这个设想,还有省内东航线(嘉禾线)的解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