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29 达恰尼克(2 / 3)  重生的我没有格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同志?”

    王重庆一愣,以为是蒙语、满语或者其它少数语言。

    结果喝茶的魏刚开口道:“高尔基的《避暑客》,翻译用罗斯话来讲,就是‘达恰尼克’,这个我晓得,我听……我老早在松江听过。”

    “……”

    “……”

    “……”

    秃头老汉这一搭话,直接把王重庆还有张浩南整不会了。

    你这文盲挺溜啊。

    不过看秃头老汉这话都说不囫囵的样子,毫无疑问,他不管是了解“达恰尼克”还是说高尔基,九成九都是“带头大哥”谈笑风生间聊的。

    这秃头老汉听过了,就记下了。

    算他厉害。

    “不错,‘避暑客’音译呢,就是‘达恰尼克’,这个‘达恰’,就是乡间别墅或者房子的意思。之所以聊这个呢,是因为前苏联时期描述生活幸福的三大件,一,就是公寓。”

    张浩南抬手竖起一根手指。

    “二,汽车。”

    说完又伸出一根。

    “这第三,就是‘达恰’。”

    三根手指晃了晃,张浩南接着道,“可能有些老同志会疑惑啊,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常说‘衣食住行’,怎么苏联人这个住,要两套房子?”

    果然,周围一群老头儿都有这样的疑惑。

    他们的确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对苏联的印象,是模糊的,是信息包装过的,只有“老大哥”和“苏修”这两个具体形象,没有过渡地带。

    当然,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需要的正是这种固定印象。

    “其实这个‘达恰’,严格来说,就是充当了‘吃’这个重要补充。”

    张浩南没有卖关子,直接给了解释,“从财产角度来描述,‘达恰’在法律上属于集体财产,是属于‘集体农庄’范畴;但是从实际使用角度来看,在过去就是使用者私有的,土地产出不做再分配,由‘达恰’的使用者,也就是当时的城市居民自行支配。”

    “这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三个阶段,三个方面。”

    “第一个阶段,二战之后的土地利用及大规模食品物资配给,使得大城市居民可以通过自有土地的产出,来舒缓大城市物资调配上的压力,客观上减轻了国家整体的农业负担。”

    “第二个阶段,解决了婴儿潮之后,在僵化体制下的冗员问题,以及这个时期过度城市化遭遇的供给困境。”

    “第三个阶段,国际局势剧变之后,在前苏联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不造成饥荒,同时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低就业,达到了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缓冲效果。”

    说到这里,王重庆明显愣了一下,若有所思,也不仅仅是他,连魏刚都愣了一下。

    实际上,两江省也有“城市化”的隐形“国策”,没实力的地方,就是被动接受;有实力的地方,还能狗叫两声的,则是搞一搞对抗;有实力能狗叫但是脑子活络的,那就不要脸,为了应付上差,直接搞户口本“城市化”。

    魏刚是顶级的一线管理型干部,他很清楚“城市化”不是仙丹,吃下去就无敌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整条线一起抓,城市建设要搞,乡村开发要做,有什么杂音,一句“物质文明建设”就顶回去了,当然也有老资格可以摆谱的底气在。

    但要说让魏刚绕开“城市化”然后出主意,搞个高屋建瓴……对不起,那还是另请高明吧,他“带头大哥”都只能重点关照几个直辖市外加特区,下沉到县乡那还得了?

    所以这事儿要推动,起码也要看大环境下的经济条件。

    张浩南这会上突如其来的古典红毛工兵铲,倒是一铲子把人拍回了理想年代,当然了……并不怀念红毛,红毛只有死了才值得让人怀念。

    “我提到‘达恰’呢,不是说要吹它有多好,实际上那鸟用没有,生产效率是相当低下的,农业土地产出的品质也参差不齐,基本上就相当于工业国的古典小农。而且‘达恰’也就是一亩地左右,再加上偏僻,往往都挨着森林,因此交通上很不便利,作业上也无法机械化,跟东北平原是不匹配的。”

    “但为什么还要讲呢,关键还是其缓冲作用,跟‘上山下乡’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吸收过剩的城市劳动力,还能把大量食品物资调YC市的损耗降低,同时减轻整体的财政、物流、仓储压力。”

    “这种结构或者说制度吧,是具备借鉴作用。当然还是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终究还是要因地制宜。或许西兰县适合某种改良‘达恰’,而安东县又适合另外一种改良形式的‘达恰’,总之,目的是明确的,它能不能具备某种功能,即吸收过剩劳动力,以及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保证粮食供给不出现系统性崩溃。尤其是后者,是农业县的命门,因为农业县的重要责任,就是管好我们在座以及更多人甚至是全国人嘴里那口吃的。”

    “有了这个认知,我们再回过来,螺蛳壳里做道场。否则就是想有的没的,搞不好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