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4章 帝国多恶疾,朕要下猛药;年号看似小,朝政风向标!(1 / 2)  朕非汉废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终于来到了大汉帝国权力顶端的刘贺,当然有许多事情要做。

    他不仅要解决这几个月因动乱带来的新疾,更要挖出隐藏在腠理下的沉疴,还要让大汉有些衰老的躯体变得更健壮。

    霍光将一个根基还算不错的大汉帝国,交到了刘贺的手中,但是仍然有许多的隐患等着刘贺去解决。

    三公九卿及中朝制度有缺陷,几十年之后,权臣外戚和宦官粉墨登场,大汉天子被逐渐架空,皇权旁落,仳鸡司晨。

    地方郡国土地兼并成风,军功爵位制度形同虚设,富者土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民怨已经四起。

    儒学开始进入经学时代,虽然还能输送人材,但是百家已经在销声匿迹的边缘,为日后千百年的故步自封埋下伏笔。

    百姓虽然已经得了粗安,却仍然有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盛世之下徒有虚名而已。

    北方的匈奴仍然虎视眈眈,西域的撮尔小国也常常叛离,丝绸之路时断时续。

    更有东边大海上的阵阵召唤,汉字带水,又怎可以只将脚步停在陆上呢?

    要做成这些事情,中间所要遇到的阻力恐怕不亚于倒霍,甚至还要难上万分,更可能要死上十倍甚至百倍的人。

    但是刘贺现在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畏首畏尾的新君了。

    在斗倒霍光的整个过程中,刘贺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明君和昏君,仁君和暴君这看似矛盾的称呼,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存在。

    在一些人眼中,你是明君和仁君;但是到了另一些人眼中,就是昏君和暴君。

    既然因人而异,那么这名声就不那么重要了,做事的时候,可以更灵活多变一些。

    用后世一个矮个子硬汉的话来说,这叫做“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用以前投江的屈原的话来说,那就是“沧澜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

    前殿之中,刘贺看着齐刷刷望向自己的群臣,决定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事情做起,为自己和大汉开一个头。

    这件事情就是改元——为自己取一个年号。

    “三日之后就是新年,正月初一就要改元,朕希望能用改元来开一个好头。”刘贺说道。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说道

    “王傅,朕曾让你带着诸位博士官为朕拟定几个年号,可有定论?”刘贺向角落的王式问道。

    王式仍是品秩为六百石的太学令,算起来他是这前殿里品秩最低微而年龄最大的朝臣了。

    这几个月,年过七旬的王式并没有直接参与天子倒霍的行动。

    一方面是因为年龄确实大了,又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已经没有与权臣殊死搏斗的本事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与长安大儒夏侯胜在做另一件大事——暗中校订来年要用的通行版儒经。

    枯坐冷板凳,埋首故纸碓,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加上还要主持太学的日常庶务也并不清闲,所以此刻脸上也有疲态。

    “微臣王式谨奏陛下,年号已经拟了几个,等陛下定夺。”

    “王傅和众博士官辛苦了,王傅说来听听,让诸位爱卿一起来议一议。”

    “诺!”王式说完,颤颤巍巍地从袖中摸出了一张纸,展平之后就念了起来。

    “微臣与众博士官翻阅了典籍,询问了乡野三老,又搜罗了旧闻,拟定了四个年号,分别是宁宇、元获、明德,黄龙。”

    刘贺其实已经知道王式拟定的这四个年号,看起来风格截然不同,但符合年号的成制和规范的。

    虽然有汉承秦制的说法,而大汉确实也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但是这年号确实是大汉首创。

    而且,年号出现的时间也不长,第一个使用年号的是孝武皇帝,而第一个年号是建元——肇建年号之意。

    而在此之前,并无年号一说。

    春秋战国时,新君登基虽改元却无年号,各国诸侯都是以即位的时间纪年,如鲁庄公十年,楚共王三年等。

    大秦和大汉之初依旧如此。

    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在位期间虽然因各种原因改元三次,但是改元之后只是重新纪年,仍然没有定下年号。

    直到孝武皇帝才定下建元这第一个年号,开了年号之滥觞。

    从建元开始,孝武皇帝一共用了十一个年号,而孝昭皇帝则用了三个年号。

    孝武皇帝之所以创建一个专门纪年的年号,并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的。

    小小的年号并不简单,反而有诸多的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在形式上抬高皇帝的地位,打压诸侯王的地位,让诸侯国的百姓知道诸侯之上还有皇帝存在。

    只有皇帝可以用年号,其余诸侯王仍然用即位时间来纪年,在所有诏令文书上,天子的年号必须在诸侯王纪年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