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4章 行募兵制扩军,九月再伐匈奴,定要除根灭种!(1 / 3)  朕非汉废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张安世一直就奉行中庸之道,所以才会出此言。

    这十几年来,大汉没有对匈奴大用兵,所以几个月之前,他才会支持对匈奴用兵。

    而今既然已经取得大捷,大汉边塞至少可得几十年的安宁,他自然就转为保守了。

    “张公说得在理,霍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汉军也伤筋动骨,折损数万精锐,如今恰好可休养生息。”

    丙吉所言和张安世表达的意思相近,言语之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侥幸。

    如果乌孙国没有取得大捷,匈奴人一定会大汉疲惫,乘机南下,边塞百姓又要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遭受蹂躏了。

    “微臣附议张公和丙公之言,当务之急是要从关中和关东调兵充实边塞,以免有小股的匈奴贼寇冒犯边塞。”

    “另外,南军折损了八成以上,北军折损七成有余,长安城及三辅的禁军也异常空虚,也要调郡国兵充实。”

    说话的魏相一直都是内阁中的异类,在朝堂政事上,常常会与张安世等人有相左的意见。

    但是这一次,魏相的意见倒是和张安世等人出奇地一致,都希望大汉能由攻转守。

    “老臣不懂兵事,但大乱之后,人心惶惶,确实也要休养生息。”韦贤说道。

    “宗亲乃陛下的屏藩,陛下若要充实禁军,宗亲诸侯想必愿意进献钱粮。”刘德也连忙说道。

    内阁大学士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都是一些“老成持重”的说辞,倒也能体现阁臣奏对的水平。

    但是刘贺却始终沉默不语,他没想到内阁大学士的心中想的都是一个“守”字。

    几个月之前,霍光要出兵的时候,他们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保守”。

    这也怪不了他们,一场内乱,让他们看到了烽火兵灾的残酷,自然想要远离战事。

    有时候就是如此,把好战份子变成和平分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见识战争的残酷。

    刘贺不是一个好战分子,但是他深知有一些战争是躲不过的。

    既然躲不过,那就要挑一个合适的时机开打,把开战和停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诸位爱卿要么是宿将,要么是老臣……”

    “朕即位不久,既不懂权术,也不会理政,更不知兵……”

    刘贺这番话说得非常平淡,但是几个内阁大学士却是神情一凛。

    天子这就自谦了吧。

    认为天子“不懂权术、不会理政、不知兵”的人,已经都被天子弄死了。

    他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可是一点儿都不敢这样想的。

    “朕也有一些看法,说来与诸位爱卿听一听。”

    “陛下垂训!”众人连忙说道。

    “朕以为,匈奴乃大汉心头之患,敌我交战百年,也没有分出胜负……”

    “霍乱之后,汉军受损不假,但是死伤兵卒不多,仍有数万精锐,粮草也还充盈。”

    “汉军虽然疲惫,但匈奴更加衰微,恐怕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这个关头,匈奴人必然不能冒犯大汉边塞,大汉境内又无其他用兵之处。”

    “两相算下来,大汉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充足。”

    “我汉军与其一味退守,不如举一支精锐之师,长驱直入,趁匈奴人疲弊,毕其功于一役!”

    刘贺说到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已经足够清楚了。

    这几个内阁大学士听完之后,顿时有一些错愕。

    他们没想到天子竟然还要接着打?

    不会是自己听错了吧?

    “诸位爱卿心中有疑,朕可以理解。”

    “那朕就把话再清楚一些,今年九月,发兵四万,兵分两路,再伐匈奴!”

    “立刻给常惠下诏,让其莫要返回长安了,立刻再回乌孙,让乌孙国王继续发兵侧应。”

    “另外,大鸿胪行人刘病已以副使身份跟随使团前往西域,敦促西域各国发兵侧应,否则视若叛汉!”

    张安世等人终于明白了,天子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当下,张安世和丙吉就想出言劝诫,但是天子径直从榻上站了起来,没有给他们出言的机会。

    “朕意已决,诸卿不必再劝,离发兵之日还有七个月,还有许多事情要谋划,尔等遵诏即可。”

    内阁值房中沉默了片刻,终于无人敢出言反驳,齐声应了诺。

    一旦做出了决定,接下来反倒就容易得多了,只要谋划即可。

    刘贺虽然非常“独断”地做出了决定,但是也看出了张安世等人有顾虑。

    所以并没有急着往下说要“怎么做”,而是又解释了一番“为什么要做”。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大汉去年只是一时受挫,但匈奴却是元气大伤。

    现今这个时候,是对匈奴发起最后一战的最佳时机。

    在刘贺平和与细致的解释之下,张安世等人慢慢地接受了天子的理由。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