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六十四章莱特惨剧(2 / 4)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武装移民大军,如果自己没有参加,那么它们无法能够和这些武装移民们争夺食物,要知道,虽然军方每天为武装移民发放了一些食品,但最多只能垫个小底,更多支持人体活动的热量,必须要自己四下活动去寻找。不得已之下。日本在吕宋岛这个移民最多的岛屿上,不知不觉的出现了一支有着超过五十万部队,近六十万武装移民的恐怖数字,成为了日军除本土之外。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

    进攻菲律宾的美军,是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部队,陆海军总计达五十万人。九月美军登陆莱特岛,在莱特岛上的日军开始根本无法抵挡,被迫退往内陆。

    不过日军随后便对登陆的美军发动了猛烈的还击,只是这个时候,美国国内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正面宣扬声给覆盖住,印有麦克阿瑟那英勇身姿和令人富有想象力的背景被贴的到处都是,日军错过了给麦克阿瑟添堵的最好机会。

    虽然错过了将美军从滩头上赶下海的最好机会,但是日军大本营仍不改决心,重兵增援莱特岛。适逢菲律宾台风季节,连下数日的超级暴雨让双方的运力受到了同等的制约,相比陷在泥泞泥浆里的美军机械运输部队,日本鬼子的步兵却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的增援。而再此之前表现不佳的日本海军也拼死的进行了运输增援,趁着这个极好的时间差。日军趁机将三个

    在增援的部队中,有一个第八十八师团并非等闲之辈,它是以参加过侵华战争老兵组建起来的老兵部队,其中更是以当年退出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为骨干力量,堪称精锐中的精锐。经增援,岛上日军已达七万兵力。但到了十月天气略有好转,美军破泽日军密码,获悉日军有一支运输船队从马尼拉驶向奥莫克湾。十月初的一天拂晓,载运日军第三十五军直属部队和第七十一师团一部共一万余人的五艘运输船遭美军两百多架飞机的袭击,炸沉全部运输船和四艘护航驱逐舰,日军这一万多兵力几乎全部淹死,军用物资也全部损失。不得已,失去了最后的增援后,日军剩余的部队和美军在莱特岛上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但是莱特岛那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更适合于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还有那该死的天气以及茂密的雨林,甚至是天空中无处不在的蚊子都称为了美国大兵们的敌人,很多美国大兵们都抱怨说道:“我们不得不靠挖老鼠洞前进,边挖边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茂密的雨林中开出一条路出来前进,由于机械装备都陷在泥坑里,美国大兵们只能从悠闲的坦克车上跳下来,用手中的砍刀在丛林中开路前进。在丛林中辟路前进速度缓慢,常常一天走不到一英里。深入的较浅的部队倒好说,那些深入的很远的部队只能依靠美国第航空队的运输机空投补给品。这更增加了依赖后勤严重的美军作战的困难。

    莱特岛不同于之前的关岛等岛屿,虽然莱特岛也是一个岛屿的概念,但是莱特岛的面积要远远比关岛那些岛屿大上数千数万倍,其纵深资源和可利用空间是关岛寸土必争的坑道战完全不可比拟的。同时不要忘记第八十八师团是什么部队,是曾经参加过侵害战争的日本老兵所组成的部队,这些日本败兵们也从在中国被山陕地方部队的骚扰作战中总结出了心得,他们发现,利用自己矮小的身体在密林中所带来的优势,可以出其不意的出现在行进中的美军任何一个方向上进行偷袭。而且很多日本老兵发现,只要自己不按没上过战场的军曹用单板的《步兵操典》上的教条来约束自己,东打一枪西捅一刀的冷枪战斗对它们来说相当的有用。

    美军很快的发现,他们发现这些日本鬼子突然不会哇哇大叫的挺着个刺刀冲向自己,而是隐藏埋伏在任何你想象不到的地方进行伏击,而且打一枪后绝对不停留立即撤退。这和原来只会傻傻的停在那里继续开枪射击的日军尸体不同。在关岛和其他的小岛屿战斗中,美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傻傻的扔在原地继续手动拉枪栓射击的日军士兵然后集中所有的火力用几百发子弹进行攒射将其打成筛子。

    突然受到这种中国游击战一定“真传”的打击,美军也无法能够迅速的对对方进行反击,面对这样的偷袭,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对方撤离之前迅速的揪住对方进行战斗,利用自身的火力优势进行歼灭。可是对方本身就不打算现身战斗,一枪即走绝不恋战,这种近似于狙击法在密集的丛林中无法能够快速的和对方贴近或者是发现对方,重火力又无法能够提供帮助,不得已之下,只有减少小规模的部队出动,尽可能的让更多士兵集结在一起行动,随时警惕身边一棵树、一丛草。打着打着美国大兵们也总结出心得了,那就是日军绝不会在五十米内进行冷枪射击,因为这个距离太近,很容易被对方密集的弹雨给纠缠住。而一旦拉开距离,虽然茂密的雨林增加住了自己追击和发现目标的难度,但同样给日军射手难以射击的机会,茂密的树木和植物就是很好的遮蔽物。为此,美军小队在行进之时,会优先重点预判断哪些地方合适日军的射手藏身之处,如果可以便对该处进行一轮弹雨的清扫,即便是不能,也会尽量的避开那个地方。

    这样一来,给日本偷袭者们带来了不小的作战难度,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