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06 中国第一装甲旅(2 / 3)  重生民国之中华崛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国外购买回来的装甲战车,一方面是为了部队的训练所需,让部队尽早接触真正的装甲战术。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对〖日〗本政府可能提前发动的侵华战争,甚至于单独向自己发动军事报复。

    所以,这支装甲部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数量不能太少….否则,一旦撞上〖日〗本人的坦克部队,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这支装甲种子部队,还没有真正形成战斗力,就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第二,这支装甲部队的数量也不能太多….因为,最多三年。最早一年以内。李国胜相信,自己的军工基地,就会拥有独立生产制造更加先进装甲坦克的能力。到时候。为了便于装甲部队的补充需要,自己的装甲部队,无疑会全部换装成自己生产的装备。届时。如果部队外购的装备如果太多,无疑会成为军队的一个鸡肋,白白浪费手里有限的军费。

    第三,这支装甲部队必须要满足〖中〗国目前的路况以及针对〖日〗本军队的战术需要….要知道,在〖中〗国大部分公路都是泥巴路的情况下,如果自己贸然采购重达几十吨的重型坦克。可以想象,一旦遇到下雨天气,这些重型坦克,一定会全部趴窝在战场之上。

    再说说针对〖日〗本军队战术需要,根据李国胜在后世的了解。〖日〗本在整个二战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坦克部队。几乎全部都是仅仅装备37毫米口径短管火炮的轻型坦克….而对于这些装甲厚度仅有十几毫米的轻型坦克,李国胜自信,以雷诺ft—17(火炮型)坦克的战斗力。一辆装备75毫米口径火炮的中型坦克,绝对可以毫不费劲的秒杀日军好几辆轻型战车…所以,在针对日军装甲部队的战斗中。少量的中型坦克,足够适应战场所需。至于对付日军的步兵和骑兵,轻型坦克以及仅仅装备大口径车在重机枪的普通装甲战车,足够横扫整个战场。

    再结合后世〖中〗国装甲部队的具体编制,不到一分钟的沉思,此次军事采购的针对性目标。就被李国胜给暗暗定了下来:法国雷诺公司生产的雷诺ft—17(75炮型)中型坦克,雷诺ft—17(37炮型)轻型坦克,装甲战车,105毫米口径中型榴弹炮…..

    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部队编制问题。就在李国胜紧皱着眉头,再次陷入沉思的时候。面前孙立人的心里,却因此而咯噔的跳了一下,开始隐隐担忧起来。

    在孙立人眼里,合计二十一辆装甲战车的购买和维护,即使按照最低市场价格,每年也要投进去好几百万大洋。这对于其他军阀,甚至于蒋总司令,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这些人眼里,几百万大洋的资金,与其投入到这么一个几乎没有底的装甲营,还不如组建一两个精锐的步兵师来得更实在。

    看到面前陷入沉思的李国胜,孙立人直接认为面前的军座心中也产生了同样的想法。对面前李国胜略感失望的同时,赶紧开口补救道:“军座,如果一个加强营太多的话,组建一个普通装甲营也是可以的。这样的话,军部购买装备的初期投入,至少可以降低好几十万大洋。就是平时的维护,每年也可以减少十万大洋。”

    李国胜的眉头一挑,看到眼前一脸紧张,深怕自己拒绝的孙立人。马上就从沉思中反应过来,一脸笑容的开口道:“孙队长,是谁告诉你一个加强营太多了的…实话告诉你,我认为,一个加强装甲营的部队,根本不足以应对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

    “军座,你的意思是….”孙立人略感失望的心,顿时变得火热起来。对着李国胜,直接一脸期待的反问道。

    李国胜笑了笑,没有犹豫,直接将内心中刚刚浮现的一个方案给讲了出来:“孙队长,我的想法是,咱们第九军暂时先成立一个装甲旅。在我们的军工企业可以独立生产制造装甲战车以后,再对装甲部队进行扩编….你看怎么样?”

    “一个装甲旅….”激动的孙立人,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坐在军长办公室,惊愕的发出一声惊呼。而后,瞪着一双充满炙热的眼睛,继续开口问道。

    “军座,卑职想要知道,这个装甲旅一共下辖多少个坦克团和装甲团….”

    “呵呵,这个就要让你失望了….我所说的装甲旅并不向普通步兵部队那样,下辖团级编制。而是由旅部,直接下辖营级编制。减少部队指挥的中间环节….”李国胜笑着说道。

    看着一脸不解的孙立人,李国胜直接将自己根据后世装甲部队改编而来的新编制给讲解了一遍:“孙队长,我的想法是这样,你好好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弊端…”

    “装甲旅一共下辖一个旅部,一个直属中型坦克连,一个轻型坦克营。三个装甲营,一个自行防空营,一个重火力支援营。一个汽车运输营,一个装备修理连…..”

    “旅部下辖一个中型坦克排,合计三辆中型坦克指挥车。也就是雷诺ft—17(75炮型)中型坦克……一个装甲排,三辆可以搭载十二名精锐步兵及其装备,并且配备有两挺车在重机枪的装甲指挥战车……一个汽车运输警卫排,三辆汽车…..”

    “旅部直属中型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