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七四章 英美战略分歧(2 / 2)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国在那里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我看来,英国部队、英国控制的部队及盟国部队有百万之众或者更多兵力投入到了意大利战役,这场战役与跨海峡作战遥相呼应,不可或缺。”

    只有少数美国将军同意丘吉尔的观点,美国驻意大利第5军的指挥官马克?克拉克便是其中之一。在1951年出版的自传中,克拉克写道:“为进攻法国南部地区而削弱意大利战役,从而放弃向巴尔干半岛推进,这是战争中一个突出的政治错误。”

    意大利战役确实具有军事价值。它使意大利退出了战争,并且牵制了德军20多个师,使他们无法脱身到其他地区作战。战争结束以后,丘吉尔和英国的官员们坚持说他们当初没有反对跨海峡作战。当时英国人确实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在跨海峡作战问题上,英国人采取的是拖延、反复考虑或者优先考虑其他需求的态度。

    此次魁北克会议确认了“霸王”计划应比地中海计划占有优先地位;同时英国接受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方案,重申了“三叉戟”会议决定,在中国战场和西太平洋继续发动攻势;会议还一致决定在对德战争胜利一年内击败日本。

    英国人和美国人虽然同意了加强在中国和西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却非常的不情愿,因为他们不愿意打败日本人的功劳归于华泰国和中国或者是美国人,而且这样需要加大对华泰国和中国的物资供应,不过美国的态度要软化一些,因为日本对美国有直接的威胁,要想使日本投降,就必须要攻入日本本土,而要攻入日本本土还必须借助华泰国和中国的极基地和人力资源。

    此时华泰国和中国远征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印尼,华泰国的战略意图已经完全实现,如果华泰国停止在西太平洋继续攻击日军,而转而投入中国战场,在中国的日军很快就会消灭。为了不让华泰国和中国在这个关键时刻退出战争,美国必须保证和改善通往华泰国和中国的物资运输通道,同时加强中**队的装备,扩大对日军的军事行动。

    为了说服丘吉尔让英属印度方面加大对西太平洋战区的物资援助,美国人还在欧洲战场上对英国人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总而言之,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两国虽然紧密合作,但是在战略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多很大分歧,而这些分歧险些给盟军击败轴心国造成了延误,或者让盟军承受更大的损失。

    在魁北克会议结束的时候,恰好也是苏德两国在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德军损失兵力50万人,其中阵亡7万人,损失坦克约248辆,损失飞机900架。苏联红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800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3500架。

    库尔斯克战场遍布着数以百计烧焦的坦克和飞机的残骸,以及无数的尸体。双方的区别在于:苏联红军在遭受了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仍然能按照计划开出防线发起全面反攻,而欧洲东线德军则失去了仅有的骨干力量。

    库尔斯克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欧洲东线的战局演变成了苏联红军的长途进攻,苏联人收复了所有失地,征服了整个东欧,一路攻入德国。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