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四章:一肚子坏水(1 / 4)  唯一战胜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大战已经开始近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之中,英法联军与德军在西线战场上动用了大量轰炸机、火炮对对方进行狂轰滥炸,然而战争局面并未迅速明朗化,反而开始向消耗战发展。

    双方堑壕延绵数百公里,从海岸线一直贯穿南北大部分地区。

    双方的堑壕表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无人区,没有谁敢把头伸出堑壕,这意味着可能被对方的狙击手攻击,也可能遭到火炮的攻击。

    德国出动了数量庞大潜艇,而且还在不断的制造潜艇,并且在向华东自治政斧订购viib型潜艇。

    马尾造船厂此时正在加班加点的制造潜艇,有的是华东海军订购的,有的则是德国海军订购的。

    至于协约国则没有订购潜艇,因为他们造出潜艇也没什么用,德国的海面船只基本上不在海上行驶了,他们的潜艇貌似并无作用。

    至于反潜?

    现在这个年代的潜艇是无法攻击水下的物体的,除了华东海军装备的viib型潜艇是可以攻击水下目标的潜艇,其他的潜艇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协约国自然想不到用潜艇去反潜。

    德国的潜艇给英国带去了很大的麻烦,不断有英国的商船被潜艇击沉,甚至有一艘德国潜艇创造了在两个小时内击沉三艘英[***]舰的记录。

    当然这是极少的,潜艇一般都是用来攻击商船的,军舰的速度是潜艇所追不上的。协约国还很少利用飞机去反潜,这让反潜能力非常低。

    在夜幕之下,一个二十艘潜艇组成的队伍,正在缓缓靠近英国的封锁线。

    封锁线上被丢下了许多水雷,二十艘潜艇开始潜入水下行驶,很轻易的就避开了这些水雷。

    当他们浮上海面时,已经穿过了封锁线。

    第二曰上午,这二十艘潜艇来到了德国的一个小港口,这个港口已经被封锁了,十公里内的居民都被迁移了出去。

    这是德国专门为中国运输潜艇腾出的港口,果然如同华东自治政斧通报德国的那般,运输潜艇准时到达了德国。

    这些潜艇一个个都是庞然大物,排水量都在两万吨级,运载的货物多达一万吨以上,首批潜艇为德国运来了德国所需的各种军火,同时还有许多已经加工成半成品的原材料,例如钢材。

    这批运输潜艇的到达,让德国高层上下比较震撼。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已经能够制造这样庞大的运输潜艇了。

    这些运输潜艇,恰恰是打通德国与外部交通的关键所在,这引起了德国高层的重视。

    潜艇上的货物快速的搬运上了港口,华东商馆将准备好的货物装进了潜艇之中。而刚运到的货物,则在华东商馆的主持下与德国人交易。

    华东自治政斧与德国的交易过程中只收取黄金、美元、复兴币,同时德国还可以用那比政治援助贷款换取这些物资,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华东商馆通过将战前卖给德国的货物,换到了一大笔美元现金,以及大概500吨黄金。

    德国的贸易差额也是很大的,因此德国的国民拥有很多贵金属,这些贵金属并非德国官方所有,但储备在银行之中。

    这些黄金被分别装进了二十艘运输潜艇之中,除了这些贵金属,华东自治政斧还收一些科学家、技术人员。

    华东自治政斧明码标价向德国雇佣这些人员,派遣一个技术工人,德国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资。

    德国对这生意很感兴趣,战争导致一些德国技工也失去了工作,例如造船工人,德国实际上只造潜艇的话,根本用不上那么多的工人。

    这些工人又是华东自治政斧所需要的,所以这次已经有很多造船工人被德国政斧派遣到中国。

    这些造船工人一个上了潜艇,踏上了让他们感觉有些迷茫的路途。

    各种各样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以及这些人所需的生活用品让二十艘运输潜艇装了个八成满。

    这些潜艇运载着黄金、白银和人,开始返航。一次贸易就这么成功了!

    三天之后,第二队运输潜艇也到达了德国,再次给德国运来了诸多宝贵的物资,然后再次把黄金、白银以及人员运走。

    华东商馆与德国的谈判也在进行,所谈及的是换取造船技术的问题。

    华东自治政斧需要军舰制造技术,而德国的军舰制造技术并不逊色于英国,甚至在一些地方还要强于英国。

    除了技术,那就是经验了。

    华东自治政斧还需要德国的造船经验。

    军舰制造技术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一般情况是买不到的,然而此时德国和英法联军正在西线大战,俄国人有在东线步步紧逼,海军被封锁在近海出不去,德国还有什么技术不能卖的呢?

    谈判的主要内容就是德国的造船技术和高级工程师换取多少军火和物资的问题,德国自然想多换一些军火和物资。

    华东自治政斧虽然也有技术与德国交换,但相比军舰建造技术,这些技术都显得不是很上得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