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九章:军舰改装与设计(1 / 2)  唯一战胜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十一月,夏钧这次拿到了十亿积分,但在海军方面,这十亿点积分还真不算什么,想要制造超无畏战列舰更前面一点点的战列舰,技术方面得投入总计四十亿点积分。

    超无畏战列舰更高级的就是超级战列舰,那是五到七万吨的庞然大物,想要造出这样的战列舰,需要投入近二百亿点积分。

    对于夏钧来说,投入这点完全还是可以承受的。

    以现在一个月十亿点积分来说,只需要二十四个月就能把科技升到制造超级战列舰的程度。

    也就两年时间。

    当然夏钧不可能把每个月的积分都投入到海军科技方面,最多也就是一半,因此需要最少五年时间。

    如果尽早统一中国的话,那么还不需要五年。

    而且这两百四十亿积分砸下去,军工业将升到一个很先进的地步,连带得陆军、空军的科技含量都会有所提升。

    不过夏钧倒不是很急着升超级战列舰,航空母舰倒是应该先升上去。所以暂时夏钧只升超无畏战列舰的科技,然后再升级航空母舰的科技,再升级超级战列舰科技。

    这个月的十亿点积分,夏钧首先砸了两亿到军工业之中,再次把军火产能提高了上去了。

    如华东飞机制造厂,每天制造出的飞机将提升到80架,一个月便可以制造出2400架,当然这是木质飞机。

    而蚊式轰炸机的产量,一个月仅有10架,不过积累到一年之后,也可以有三千多架,这已经严重超编,所以蚊式轰炸机的产能完全不必扩充。

    另外子弹、炮弹、炸弹等消耗类军火产能也有所增加,加上非积分方式的扩充,目前华东自治政斧的军火产能已经超过美国。

    不过华东自治政斧在整体工业规模上依旧不如美国,美国的军火产能此时正在不断扩张,如果夏钧不动用积分来扩大产能的话,那么不用几个月就会被美国的军工业赶超。

    因此每个月投入一些积分都军工业之中是必须的,不过最终也是有个限度的,因为战争不可能永远持续,夏钧必须考虑战后的问题。

    战后显然用不着这么多的军火,除非是华东自治政斧打大仗。如果华东自治政斧不打仗,那么军工业的这种规模就很难维持。

    另外八亿点积分中,夏钧原本打算先把380mm口径的舰炮制造出来再说,不过舰炮也不用这么急着造,等军舰造好再造都没问题,现在最要紧的是开工问题。

    所以夏钧把装甲问题先解决,德国的装甲虽然比较不错,但依旧不符合夏钧的要求,不过换到的德国装甲,倒是让他省了一比积分,因此夏钧首先在装甲技术上投入了五亿点积分,将装甲技术提高到了三十年代的水平。

    不过超无畏战列舰还有三十五亿点积分的缺口,这个缺口每个月补一点,几个月后也就能搞定了。

    超无谓战列舰也不是几个月能制造出来的,夏钧只要保证开工时的技术能够跟得上,那么也就差不多了。

    菲克斯正在和海军的设计师一起设计,估计一个月之内能够拿出设计方案。

    ……菲克斯的到来,以及超无谓战列舰的开设设计,让海军高层显得十分激动,委员长这次终于下定决心要制造超无谓舰了。

    谢葆璋更是找菲克斯详谈了好几次,让菲克斯的德国设计组用心设计,并且向菲克斯阐述了国家层面的要点。

    华东海军制造超无谓战列舰是为了抗衡曰本,而曰本现在是协约国阵营,如果华东自治政斧不能把曰本拖在亚洲,那么曰本就有可能向欧洲投入庞大的兵力。因此超无畏战列舰是关乎德国命运的,同样是对德国有利的。

    谢葆璋这一番话把菲克斯忽悠得信以为真,在他们看来,曰本向欧洲投入大量兵力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曰本已经向欧洲投入了二十万的兵力,曰本此时乃是德国的敌人之一。

    华东自治政斧上下则不认为曰本会继续向欧洲投入多少兵力,毕竟那是欧洲人的事情,曰本政斧绝不愿意多在欧洲投入兵力,此次向欧洲投入二十万的兵力,完全是出于与华东自治政斧调停时争取英国支持的政治需要。

    不过在德国人眼里却不是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曰本只向欧洲投入二十万兵力,那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兵力被华东自治政斧牵制住了。如果当初曰本进攻胶州湾时华东自治政斧不出兵,那么曰本的兵力就不会被牵制在山东,那么德国将面临很大的麻烦。

    对于华东自治政斧,德国人普遍抱有好感。

    菲克斯同样如此,在谢葆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下,菲克斯在为华东海军设计超无畏战列舰的时候显得十分认真。

    德国的军舰制造技术,以及设计方式上与英国大有不同。

    英国海军追求的是速度与火力,但忽略了防护能力,以及对于弹药、水平线等地方的改进。

    而德国则不同,德国更重视军舰的平稳,以及防护能力,在火力上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但德[***]舰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很强。

    对于
最新网址:wap.ibiquxs.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