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六章 中国最新提案(2 / 3)  飞豹出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留下来的领土问题。作为苏联政府有责任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苏联人民,那些沙俄政府采用不光彩手段得来的,本来就不属于自己应该继承的血腥的遗产,他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只会成为一个时刻伴随着自己的噩梦。我想苏联人民一定能做出理智的选择,支持中国政府所提的这个最为合理的提案。”

    面对李大为和毛岸英这义正言辞的质问和苦口婆心的劝说,苏联代表团的成员一时无语。他们都暗自在心里盘算着,除了通过战争来决定这场边界领土纠纷最后的归属之外,中国的这个不差钱的提案不能不说是解决双方边界领土问题一个较好的办法,这是一个双方权利平等提案,的确可以对各方面都能交代过去。

    给钱,中国能给多少钱呀?尽管大家心里都这样想,但是都没说出来。只要是问价,就意味着原则上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提案,接不接受,这毕竟要回去在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才能定的事,只有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决定接受中方的这个提案后,接下来才能进入讨价还价阶段。

    苏联代表团马上把中国方面提出的这个最新关于和平解决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提案,提交给了苏共中央主席团。

    然而好事多磨,对于是否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这个最新的“赎买”提案,在苏共中央主席团讨论时又是“主和派”和“主战派”的一场唇枪舌战。

    “主和派”观点依旧是主张和平解决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归纳起来无外乎是:

    1,从整个国际**的大局出发,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按照列宁同志曾宣布的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处理中苏两国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平解决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避免中苏两个相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同室操戈,互相残杀,以致可能导致国际**运动全面崩溃的危险,让帝国主义阵营从中受益。这次中国方面能够提出高额补偿,应该是苏联意外的收获,应该看到这是中国同志的确拿出了足够的诚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

    2,和平解决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会促进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更会促进苏联的经济建设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不接受中国这个比较公平的提案,势必会导致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战争,那样的话,就会把苏联的经济彻底的搞垮,使本来就不富裕的苏联人民生活变的更加举步维艰,甚至会使苏联遭到灭顶之灾。如果这次能从中国那里得到高额的补偿费,把这笔资金用在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苏联的经济立马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3,和平解决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是一种无奈之举,面对中国现在强大的战力,以苏联现有的军力根本无法有效的保护住苏联在亚洲那片广袤的土地。在中苏两国可能发生的战争中,苏联在军事上取得全面的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苏军在武器的数量的优势弥补不了和中国武器质量上巨大的差别。而且苏联根本就没有同时应付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中国东西两面夹击战争的能力,与其失败后被中国夺回去,还不如现在顺水推舟送人情给中国,换点钱花花。

    所以应该接受中国这次提出的最新“赎买”提案。

    “主战派”的观点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认为,不要被中国的战争叫嚣所吓倒,苏联祖上留下来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绝对不能接受中国的这个所谓的高价补偿方式。那样会使苏联丧失掉那些肥沃的黑土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广阔的荒原湿地,水量巨大和鱼产丰富的黑龙江下游至海洋地区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蕴藏在那片土地下面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苏联失去了太平洋的入海口。他们针对“主和派”的胆小鬼们的观点予以了坚决的驳斥:

    1,列宁曾宣布的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是列宁当时面对国内外强大敌人的一种权宜之计,而且前后内容是不一样的,不能作为推翻沙俄政府和清朝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有关边界条约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归还中国所谓被占领土的依据。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接受中国任何形式对苏联领土扩张的野心要求。

    2,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集中在欧洲,受中国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而且他们的安全是在苏联的保护之下。不会因为发生中苏之间在亚洲的边界战争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运动的老大,苏联所领导的国际**运动不会因为中苏之间的战争而崩溃,反而可能由于种族的原因会得到加强。甚至在中苏战争期间还可以动用华沙组织的军事力量参加,保卫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

    4,和中国的战争是一场苏联继苏德战争之后又一次反侵略战争,保卫苏联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每个苏联红军和每个苏联公民的责任,必须寸土不让,寸土必争,遏制住中国这种领土扩张的势头,我们苏联在道义上是占优势的,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

    5,苏联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在欧洲,发生在苏联亚洲部分的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不会象某些人所说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