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国的建议(2 / 3)  飞豹出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呢?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某一天,大家都可以这样来解释所有的核攻击呢?这一次如果不是我们部队及时的制止你们的发射,那要发射的就不是1枚原子弹,而是4枚原子弹了,如果那样我们想像现在这样不作出核反击都不行,我们的人民能答应我们政府这种软弱的行为吗?

    然后,周恩来以及其严历的语调说:如果苏联政府不能有效的管理自己所拥有的核武器的话,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我们不会再给你们一点机会。你们的那几个核弹发射基地,我们知道的清清楚楚,我们随时可以解除你们现有的那几个中远程导弹发射场的使用功能。这一点请你们苏联同志要有个足够的认识,丝毫不要怀疑我们的能力。我们之所以没这样做完全是考虑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和苏联对北约正常的防御能力。

    苏联代表团所有的成员都十分专注地听了周恩来陈述着中国的立场。他们丝毫不怀疑中国具有摧毁苏联现有的中远程导弹发射的能力,这一点在开战的第一天已经被证明了。虽然他们知道中国这次没有对苏联下“死手”是出于中国自身的全球战略平衡的考虑。但他们还是心存着一份感激中国的这种大局观。如果此时中国和美国、北约联手,那苏联将会是什么样啊?说到底还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自家的兄弟”,中国没有这样做。

    苏联代表团知道从周恩来口中说出来的这些话绝对不是威胁,随后米高扬十分详细的解释了一番,苏联“核威胁”和核袭击前前后后的情况,并保证再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件。

    接下来,周恩来对中苏之间目前的状况,把中国关于解决边界领土问题的立场作了简要说明,他指出:有关中苏之间的领土问题,是几百年来形成的。过去我们之间谈了2年多,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我希望这次苏联方面能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尽快的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奢望通过这一次谈判就能全部的解决这些问题。谈判总是需要些时间,在未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措施,结束中苏两国的战争状况。为此他提出了,先停火,维持双方停火时的状态,为了避免双方再发生武装冲突,中苏双方武装力量在停火线脱离,各向后退两公里的建议。

    苏联方面同意周恩来提出的先停火的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意见,中**队要退回到开战前的地区,然后按照列宁同志曾提出的两个《加拉罕对华宣言》的原则来处理中苏之间领土问题的虚价。

    战争毕竟是由战场上的实力和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以及国内外各方面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显然苏联的这个提议是不切实际的建议。理所当然的遇到了中国代表团的拒绝。

    第一次会谈进行了4个小时后结束。周恩来在为这次谈判定下了原则之后,连夜乘专机返回了北京。

    临行前,周恩来拉着米高扬的手说:“我现在有些事情,先回北京,你和布尔加宁现在是赫鲁晓夫的左膀右臂,是驾驭苏联的三巨头。你们应负起一个大国应负起的责任来。把我们两国之间的事情办好。mzd主席说,我们和苏联这两个大国总是要团结的。某些不团结的现象是暂时的,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全面发展还是主流、还是大局。我们是本着这一精神,来到这里同你们谈判的。

    第一次会谈结束后,米高扬把苏共外联部部长安德罗波夫,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国家计委第一副主席柯西金,邀到了他的房间。他问大家对这次会谈的看法。

    安德罗波夫很乐观的说,首先应该肯定这次会晤是极其有益的,至少我们不再担心发生核战争了。实现停火也是指日可待。也使我们了解了中国领导人对苏中双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规模。也了解了解决领土边界问题是能否停止战争的关键,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少丢掉一些领土。

    柯西金很务实的说:“我感到中国领导人的一些观点不是我们一时能够看透的,他们对于社会主义和**有着和我们不同的理解。随着中国的崛起,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压力对于资源和领土的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因势利导为苏联争取一些利益,最少也要为今后的中苏关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对于让中**队退回到开战前的苏中、苏蒙边界地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对周恩来这些建议还是十分赞同的。不管怎么样,先停下来。

    “不知道中国对领土的要求究竟有多大?”库兹涅佐夫说:“周是个很儒雅的人,我注意到了,今天的讲话是很严厉的,但也是很坦率的。与以前中国的提法相比较,这次周恩来没有提起《加拉罕对华宣言》”

    米高扬紧皱眉头,显得非常沮丧的说:“中国人再也不会主动的提什么不平等条约和什么列宁的那些《加拉罕对华宣言》了,因为现在他们所占领的远远的超出了这些文件所涉及到的领土范围。”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看起来,只能按周的建议,先停火了。只有等停下来才能知道中国人究竟占去了多大的地方,下一步的具体行动很快就会表现出来,到时候我们就能知道他们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