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五章赫鲁晓夫的家宴(2 / 3)  飞豹出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青年更多的到中国去走走看看,这样有助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是啊,是应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赫鲁晓夫很认真的说:“中国用了10年的时间,就把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十分落后和贫穷的国家,建设成为政治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航天大国,一个充满朝气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确是很了不起,在方方面面都是值得苏联政府借鉴和苏联青年学习的。”

    “爸爸,我是不是可以申请到中国去留学呢?”莲娜还是不依不饶的追问道。

    “好了,好了,这事以后再说,”赫鲁晓夫今天的情绪好像特别好,他拍了怕自己小女儿的肩膀说:“去一边玩去吧,我和你李叔叔还有事要谈。”

    赫鲁晓夫的家庭宴会准备的食品是极为丰富的,除了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食物和饮料。红鱼子酱,黑鱼子酱,熏鲑鱼,鲟鱼,烤乳猪,乳山羊,填馅火鸡,以及成堆的蔬菜、水果和各国的名酒外,还有赫鲁晓夫喜欢吃的樱桃馅、黑果越橘馅、乳渣馅、土豆馅、洋葱馅的饺子,红菜汤、稠辣汤、油炸饼、蔬菜卷及各种各样的粥。还有赫鲁晓夫特别喜欢吃的家制的血肠。

    由于中国这些最贵尊的客人的到来,餐桌上还增加了很多苏联人心中的中国菜,麻辣鸡丁,醋溜白菜,蛋炒饭之类的热菜。

    说实话,李大为对这些乱七八糟的俄罗斯式的菜肴一点兴趣都没有,最让他难以忍受的就是这些俄罗斯式菜肴的油腻程度,那熏鲑鱼就象从黄油里煮熟的一样,一压就嗞嗞地向外冒油,蔬菜类的菜肴,除了油味,其他什么味都没有。而鱼和肉,稍微能有点咸味和淡淡的茴香味外也只剩油味和奶油味了,那些所谓的中国菜更是名不副实了。所以他只是象征性的吃了几口像西葫芦千层卷,胡萝卜、黑李干米馅的馅饼这类的东西和几口蛋炒饭就ok啦。

    赫鲁晓夫对饮食也并不讲究,他吃了几个乳渣馅、洋葱馅的饺子和几块血肠,喝了一盘红菜汤也就完活了。

    之后李大为和毛岸英、蒋经国被请到了与大餐厅相通的小餐厅内,与赫鲁晓夫,米高扬举行了密谈。

    赫鲁晓夫向李大为和毛岸英、蒋经国很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1,苏联绝不会主动挑起对中国的战争,苏联愿意做出最大的努力,通过谈判来解决中苏双方的领土划分问题。对于中国这次的提案自己原则上是同意的,但需要一个过渡期。还需要在苏联党内再做一些工作。在此期间,苏中双方都要为和平解决中苏双方的领土划分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苏联将在亚洲地区把部队减少到25万以下。希望中国方面也能采取相应的撤军措施。使双方的谈判在没有军事压力和武力威胁的情况下进行,否则苏联的面子实在放不下来,和苏联的老百姓也不好交代。

    2,苏中两国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贝加尔湖以西,北纬53度以南地区,双方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建立中苏合作经济特区是个解决双方进一步冲突的好办法。但这些地区不能脱离苏联的版图,最起码表面上不能脱离苏联的版图。

    3,请中国支持解除联合国对苏联的全面制裁,并请中国紧急援助苏联20万吨粮食和一些副食品。粮食所用的款项,在中国现在所控制地区苏联的财产中扣除。这样也好在苏联人民之中树立起苏中还是好同志好兄弟的印象,便于以后两国划界问题的顺利进行。”

    对于赫鲁晓夫这些意见,李大为表示理解,但同时指出,中苏划界问题的确是需要一个过渡期,但这个过渡期也不宜太长。在此期间双方努力的消除这次战争在两国人民之中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也符合发展中苏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这个大局,所以双方都要加大在国内宣传中苏友好的力度,为双方的划界做好舆论上的准备。

    关于双方撤军问题,待双方稳定下来以后,中国在中苏双方接触地区,除保留必要的地方防卫部队,数量在20万以下,其余的将撤至远东的沿海地区和内地。

    关于苏中两国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贝加尔湖以西,北纬53度以南地区,可以按赫鲁晓夫的意见,暂时表面上不脱离苏联的版图,在双方认为最为合适的时间,共同宣布这一地区为双方不设任何武装力量的共管区,但在此之前,双方政府必须形成一个正式绝密的文件。

    关于中国支持解除联合国对苏联的全面制裁这个问题。李大为表示,中国不主张这样的做法。但这毕竟不是中国说了算的事。中国在联合国绝不反对联合国解除对苏联的全面制裁的提案。

    对于向苏联提供紧急援助这不是问题,李大为口若悬河的说:“**和周总理在我们来时就一再吩咐我们,不要因为两国发生的这么点不愉快,就让苏联人民饿肚子,大家都是一家人,兄弟吵架归吵架,到吃饭时还是要坐下来,在一个桌吃饭的嘛,大为你去了告诉苏联同志,有中国人民吃的就有苏联人民吃的。所以这一点请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同志向苏联的广大人民说清楚。”

    接着李大为对赫鲁晓夫说:“关于中苏边界划界问题,关键要看您和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