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二章 中国速度(2 / 3)  飞豹出击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际机场的落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苏联航空公司每天都有可直飞中国各主要城市和莫斯科的班机。

    前来参加西西伯利亚特区开发的除了中国的工业企业和农业高新企业一二产业的企业外,还有中国的第三产业的商业企业,餐饮旅店等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和银行、保险这些金融业企业,这些都是苏联的短板。日本的第三产业也随着中国的建设大军也来到西西伯利亚开发区。根据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规定,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不得进入特区。但小日本这些服务企业有办法,他们先和中国琉球特区企业搞合资,再以中日合资企业的名义进军西西伯利亚开发区。经这么一变通就没问题了,在特区内有许多日本人开的中日料理,舞厅,卡啦0k歌厅,洗浴,桑拿,按摩一条龙服务。服务绝对到位。只要你人民币的给,怎么消费由你说的算。日本人真是干服务行业的最佳第一人。

    中国政府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让中国人的心眼太好了呢。怎么整?日本人也要活呀,也要发展呀。总要给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找条活路不是吗。

    但特区的中国**内部有规定,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不得出入洗浴,桑拿,按摩等场所。这些干部还不要以为去洗浴,桑拿,按摩没人知道,在这些地方的进出口处都有中国的电子警察24小时全方位的值班。而且这些日本的企业在与中国琉球特区企业搞个合资时,中方就明确规定,不准接受中国人300元以上的大额消费,并有义务向中国的合资方举报中国人大额消费的情况。

    最后这些消费场所到成为苏联的党政军的高官们最愿意前去消费的地方。

    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是中苏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也是中苏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好地方。在这里中苏两国人民在一起工作,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起感受着彼此的风俗,习惯,文化。这里的学校是以中俄文两种文字授课。每个机关,企业都有中俄文***。

    中苏两国人民是不是能彼此熔合在一起呢?应该说没什么问题。中国文化的兼容性比较强,苏联也是多民族的国家,在这里的苏联人很多都是本地的土著人和苏联其他少数民族,当然斯拉夫民族也有,但总体人数上并不占多数,想翻什么大浪也很难。因为这里的政权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中苏两国政府都说了算,又都说了不算的中性政府。没有人为那个指定的民族服务,大家一律是平等的。

    特区政府所忠于的不是中国政府,也不是苏联政府,忠于的是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法。而且执法机构也是由中苏两国人员组织的,你想偏袒谁,欺辱谁也不行。

    这里中苏两国都有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相同,没什么好争的。以哪种文化做主导,这不是谁规定的,是有这里的人们自由选择的。哪种文化起主导作用最终还是由物质上的实力所决定的。

    这种中苏两国文化上的较量的优劣,在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的首府就可见一斑

    坐落于乌拉尔山脉东麓,伊赛特河畔,位于苏联首都莫斯科以东1667公里的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也就是后世苏联全面资本主义复辟后重新恢复沙俄时期老名的叶卡捷琳堡市。这是苏联的除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外第三大城市。苏联欧亚两部分就在这里连接。

    叶卡捷琳堡在18世纪就曾经是沙俄冶金工业中心。19世纪上半叶,冶金业带动了叶卡捷琳堡的迅速发展。19世纪的最后25年,叶卡捷琳堡成为乌拉尔地区的经济、财政中心、文化中心,也是通向彼尔姆、图们、车里雅宾斯克铁路的重要枢纽。

    1918年7月16日,红色的布尔什维克**者在伊巴特叶夫宫枪决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之后苏联**在20至30年代在这里兴建了诸多的大型工厂,同时创建了一些工业分支的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城市工业潜力的加强,使这个城市的人口在二战前的最后十年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三倍,达到了43万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韦尔德洛夫斯克成为苏联军工产业中心。战时苏联又把大型工厂、科研和学术机构后撤至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就连苏联国家科学院总部也撤到了这里。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成了苏联“国家支柱地区的首府”。

    成立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后,苏联在这里的原有的人马并没有撤走,苏联党政军主要领导人的子女包括赫鲁晓夫大女儿拉达.尼基吉奇娜在内的300多名苏联高干子“下海”又来到了特区首府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苏联在这一地区不影响不可谓不大。

    可是当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成为西西伯利亚特别行政区首府后,这座被俄国人统治了300多年的城市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光是硬件上的变化,而是主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不到10万人。在这里有108家中资企业,39家中苏合资企业。中资企业主要从事电信行业和微电子行业,还有就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外贸、商业公司及银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